假期已经结束了,课程也已经正式地开始了。
在周一的今天,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同学们,早上好!”
“老师,早上好!”
…………
伴随着老师沙沙的粉笔声,座位上的同学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讲课,其中也有几个走神的学生。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顺利
距离开学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班级的圈子也已经差不多形成了,而我更愿意称那些圈子为“组织化群体”。
组织化群体是很符合学校里的圈子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所谓的“合群”。
为了避免落单,人们总是会不自主地相互靠拢,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安全感,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归属感。
这其实是人们从先祖那里继承的基因,只不过现在也许被称为“群众压力”。
那么组织化群体到底会对我们有什么改变呢?其实在校园生活里,暴力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伴随着组织化群体的。
加入了组织化群体,你也许会感到归属感,安全感,但在一定程度上你的智力水平,判断力也在下降。
正因为判断力的下降,在发生这些行为的时候往往会感觉不到罪恶感,甚至还能感受到成就感。
在群体里,你会不自主地偏向群体,自觉的认为群体里所做的事就是正确的。
这些人往往会用很幼稚的理由来劝说自己内心,比如我这么做是为了跟他们加深关系,或者我这么做只是跟对方开个玩笑。
但就是这种幼稚的理由,只要隶属于那个群体,那便能够很容易成功地说服自己。
在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就对群体的心理研究作了很详细的解释。
…………
下课铃声响起来了,老师拿起书离开了教室,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他们的假期生活。
因为上次考试的关系,同学们对我的眼神和评价也改变了不少。
不过在琪姐他们的解释下,我的评价似乎又慢慢地恢复到了“普通”上,只是跟姜一诺的那盘棋是说不清楚的,最后也只好承认了自己其实很擅长西洋棋。
下课之际,我茫然地看着教室里的学生,想要了解一下这个班级的大致结构。
当我的视线转移到教室靠门那一边的后排时,看到了一个叫做杨雨萱的女生,在她周围围着的是我们班很有名的一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