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里没银子,这是崇祯皇帝非常清楚的事情。
如何赏赐宁海军的海州大捷,其实崇祯皇帝的心思也简单,没有银子赏赐军功,那就赏官。
这是古往今来的潜规则,但凡立下大功的将领,要么获得升官,要么发财。升官发财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可问题是,争论了这两个多月,依旧没有拿出合理的方案,崇祯皇帝自己都感觉有些脸上挂不住了,想要从内库拨款赏赐程世杰吧,可内库的银子……
崇祯皇帝的内库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老梗了。
后来流传的说法有三个,一则是三千七百万两银子,这其实郭沫若猜测的,并没有任何证据。
康熙五十二年圣旨里提到:“明万历在养心殿藏银两百万两,我朝大军入境,敌军逃跑携带不便,全扔黄河了。”
也就说,清军进北京城,其实是没有捞到钱。当然,李自成的大顺军进了北京城,就忙活一件事,追赃。做了五千具夹棍,开出条件,中堂每人十万,部院级三至七万,科道三至五万,翰林一至三万不等。
不给钱就夹,一时间北京城风云变色,哀嚎声不绝于耳。在追饷过程中,死伤一千余名官员,虽然抢到了七千余万两银子,可是真正有钱的不国库,不是内库,也不是官员,而是商贾和富户。
在北京城被围的时候,官员的银子其实已经转移了,妻儿老小送走。科道御史一共有12位被拉去上刑,夹得死去活来,最后也只有两人掏钱,一个不详,另一个掏了二百五十两。
大明的官员其实不是穷,这就像是后世的企业,一般企业资产数亿,数十亿,现金流恐怕不足两千万。明朝的官员也是一样,他们有的是古董、文玩、字画、田地、店铺和豪宅,但是,手中真没有什么银子。
就像被刘宗敏活活夹死的王之心,他是崇祯四年的监军,东厂厂督,这个官职会没有钱吗?可是,他交不出刘宗敏索要的三十万两银子,被活活夹死。
崇祯皇帝的内库加起来不到二十万两。这些银子虽然不少,可相对皇帝而言实在是太少了,京营从崇祯三年五月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是快两年没有发军饷了。
一方面是崇祯皇帝恨京营二十万大军光吃饭不干活,另外一方面是国库实在拿不出来钱,一场大凌河之战,大明损失何止数百万两银子?
关宁军的战马、战车、铠甲、兵刃、火炮哪一样不需要钱?
况且,崇祯皇帝并不想只赏程世杰银子,而是想给程世杰权力,让他扩军。在崇祯皇帝的所有奏报中,宁海军并不是事实上的四万八千余人马,而是八千余人。
一加一等于二的基本计算崇祯皇帝是知道的,他心中想给程世杰扩军到三万人马,如果有了三万人马,程世杰就能把建奴按在地上摩擦,这样以来,就不是金石山大捷斩首四百五十二级,海州大捷斩首四千六百余级。
直到现在,辽南四州都掌握在程世杰的手中,建奴吃了这么大的亏,居然没有想着报复回来,这就说明了程世杰在海州大捷中,把建奴打疼了,建奴躲在一边舔舐伤口呢。
要说这些弹劾程世杰的奏折,说什么程世杰嚣张跋扈,目无君上,或者是苛待士绅,与民争利,基本都是捕风捉影,唯一一件有真实证据的,就是杀了三名强女干妇女的秀才。
在崇祯眼中,这算什么事?
能算什么事?
这些大臣想干什么?
玩功过相抵?
如果真这么干了,以后谁还给大明朝,给他这个皇帝卖命?
宁海军的总兵程世杰,自掏腰包,自筹军饷,组建军队,这个性质跟大名府知府卢象升差不多,固然有投机的因素,但更值得赞赏。
“来人!”
“奴婢在!”
“传徐阁老入宫觐见!”
“是!”
过了大约一个半时辰,年近七旬的徐光启姗姗来迟。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徐爱卿免礼!”
崇祯皇帝大手一挥,道:“来人赐坐!”
“谢陛下!”
崇祯皇帝朝着身边的小宦官一挥手,小宦官捧着几十本奏折,这些奏折都是弹劾程世杰的。
徐光启拿起一份,匆匆扫了一眼,接着第二份,第三份。
徐光启看了七份,终于停下来,他赶紧起身离座,然后朝着崇祯皇帝跪下,摘下乌纱帽,放在双手中:“老臣有失察之罪,请求致仕!”
这是大明的潜规则,内阁大佬只要被弹劾,要么上朝自辩,哪怕是自辩,也是做出诚惶诚恐致仕的样子。
“徐卿,你难道没有看出什么吗?”
“看出什么?”
徐光启有些琢磨不透崇祯皇帝的意思,他沉吟道:“陛下的意思是……”
“有些人的私心味太重,迎风隔十里也能闻得到!”
崇祯皇帝愤愤地道:“程卿在辽南与建奴浴血拼杀,朝廷非但不能给予任何支援,反而有人扯后腿,他们是什么心思?徐卿,你是勇于任事,朕是知道的,你想编练新军以振国威,你想培育良种,让天下不再有饥馑之忧,这些年委屈你了。”
徐光启沉默着,听着少年天子的唠叨。
陛下的心事,作为臣子,谁能不知?
如果不能揣摩上意,这样的大臣能进内阁吗?
能够位列朝堂之上吗?
真以为领导干部都是酒囊饭袋?蠢猪一群?
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在明代能够考上进士的人,都是人中龙凤,万中无人的佼佼者,真以为死记硬背就能考上进士?
如果有人这样想,那就太天真了。
借用李雪健老师的一句经典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在考取秀才功名的县试、府试和院试,其实就是一次巨大的海选。有的人十五六岁考中秀才,却穷极一生,无法中举,有的人中举了,却无论如何也考不上进士。
比如孙元化和茅元仪,这二位没有才吗?
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只是性子上面有了缺陷,恃才傲物,不精通人情世故,所以,进士这一关,他们是考不上的。
好在茅元仪有孙承宗提携,孙元化是有徐光启提携,他们才能当上官,但是,基本上到顶了。
徐光启虽然是精通西学、农学的科学家,但是他更精通人情世故。
崇祯皇帝在命他觐见的时候,他确实是没有猜测到崇祯皇帝的意思,可是随着崇祯皇帝声泪俱下的诉说自己这个天子的不易,并且将弹劾程世杰的奏折放在自己面前。
那么意思是就非常明显了,崇祯皇帝是想借自己的口,来平息争论两个多月之久的海州大捷赏赐问题。
知道归知道,可徐光启也要脸,如果他这个次辅按照崇祯皇帝的意思,那么以后,他就不用在朝堂上混了。
有些潜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文臣官僚集团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才把武勋和武将给打压下去?
让程世杰打破这个格局,徐光启会被喷死。
绕了半天没有进入真正的主题,少年天子崇祯皇帝有些吃不住劲了,他摸不清是自己表达不够明确,还是徐光启在跟他装傻。
崇祯皇帝***的道:“徐卿……实不相瞒,朕今日召开徐卿,为的就是海州大捷赏赐问题。”
“陛下,国库没钱,这是实情,文武百官已经八个月没有发放俸禄了,就连老臣,若非家中还有些钱粮,只要要揭不开锅了!”
徐光启七情上脸,真情流露,一难为难样子的道:“可有功不赏,动摇的是国本啊,这该如何是好?”
崇祯皇帝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咬牙道:“徐大人,咱们开门见山吧!现在朝廷力不从心,无法在短时间内赏赐程世杰和宁海军将士,朕这个天子,却不能有功不赏,无钱只能酬以官爵……”
问题回归原点。
徐光启苦笑道:“可程世杰已经是征虏大将军、左都督、宁海军总兵,官至一品,升无可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