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这搞得台吉拉藏鲁贝也觉得赛固山口稳如泰山,足以把明军都消耗在这里。
可是,形势变化太快,根据逃回来的士兵所说,进攻这个山口的明军人数不多,才一千人,就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
明军的战斗力跟他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这让和硕特汗国的将领很是头疼。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要转回数天前。
赛固山口的道路不算狭窄,可是两边有高山,如果是寻常军队到此处,起码要付出几千人的伤亡才能攻下来。
进入雪区以后,天气晴朗,皑皑雪岭反射阳光,有如白银塑造一般。
风景是很美,可是紫外线和阳光太过强烈,眼睛疼痛不说,还容易出现雪盲症。
那怎么办呢?
别急,兵部早就想好了预案。
正在山路上攀登的大明近卫军们,都把身体包得紧紧的。
他们每一个士兵都是朱克臧的宝贵财富,可不能非战斗减员。
有意思的是,有不少近卫军,他们的眼睛上要么戴了护目镜,要么戴了墨镜。
这就是大明兵部的方案!
用工业能力武装大明的军队。
作为十七世纪当之无愧的第一工业强国,大明有资本给少量军队普及墨镜。
过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玻璃都是非常昂贵的。
那时候的主产地是西方,价格都是西洋人说了算。
现在大明的玻璃工业上去了,都反过来出口给西方了。
而且价格低廉,把西方本土的玻璃工业打压地头都抬不起来。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明大城市的房产建筑大量使用玻璃窗。
玻璃大量泛滥,也为太阳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太阳镜”能够追溯到2年前,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象牙、鹿角、浮木、骨头等制成一种条状的护目镜,以减弱雪地反射的眩光。
当时的护目镜是没有“镜片”一说的,因纽特人在这些并不透光的材质中央凿开两条细缝,在保证视线不受阻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光的射入。
这种形态的“护目镜”也为他们带来了额外的好处——狩猎时视线更为集中。
而最昂贵的太阳镜来自古罗马,plinytheelder在他的著作《naturalhistory》中曾提到,古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尼禄会通过抛光的绿宝石观看角斗士的搏斗,为了保护他的双眼不受到太阳眩光的伤害。
一直到18世纪,现代太阳镜的雏形才开始出现。一位名叫jamesayscough的医生,他认为蓝色和绿色的玻璃镜片可以改善特定的视力障碍,并做出了一系列尝试:用金属丝将镜片固定在一起,镜框延续到耳朵,让眼镜可以固定在脸上。
当然,如果是普通带颜色的玻璃片肯定无法预防雪盲的,因为普通颜色的镜片只能挡住可见光的光线,但无法抵挡的紫外线。
朱克臧也不想直接兑换,他想充分发挥大明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一下他们,顺便给自己省省点数。
大灯塔预计1692年年初建好,到时候再进账一笔辉煌点数。
在朱克臧的教唆下,力争上游的大明制造总局当然不满足于挡住普通阳光。
黄履庄为首的大明科学家在化工厂中不断实验,不断地在烧制的玻璃中加入各种化合物试验,制作成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