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那边的炮击显然绵软无力。
其实,莫卧儿的炮兵和火炮是可以的。
莫卧儿帝国从阿富汗和中亚引进突厥骑兵,还从土耳其甚至荷兰引进炮兵人才,莫卧儿帝国全盛时期几乎所有的火炮都在外族打工士兵手中掌握。
这个做法的源头就是它的开国太祖巴布尔,巴布尔外聘了阿里·库利师傅,也雇佣了不少奥斯曼帝国的神枪手。
莫卧儿帝国用外族人制造、操作的火炮敲开了一个个天竺教王公的城堡,把外聘火炮手当成了国策。
因为整个莫卧儿帝国的核心就是大量的波斯和突厥军头、文官,而这些人并不擅长火器,因此就只能从奥斯曼和西方聘请人才。
而那些精锐炮兵,都掌握在奥朗则布手里。
阿米尔·汗这支莫卧儿边军,显然不是精锐。
莫卧儿的军队拉垮的时间就是17世纪中叶开始。
当莫卧儿帝国的开国之君巴布尔从中亚转战天竺时,他的大军在天竺本土国家面前堪称摧枯拉朽一般的存在。
他们不仅有强悍的火炮和火枪,还有着中亚、波斯士兵强悍的军事素养。即便是在战局不利、将领阵亡的逆风局里,他们也依然能够顽强战斗下去。
后来,莫卧儿的阿克巴大帝进行了军事改革,使部队的训练、管理和装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帝国在天竺开疆拓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17世纪中叶,莫卧儿军队就在与波斯萨非王朝争夺坎大哈的战役中三战皆败,以至于患上了“恐波症”。
在后面的皇位继承混战中,更是多次出现全军溃散的大败局。
在这些战斗中,莫卧儿帝国大军在顺风局面下个个奋勇争先,唯恐捡不到功劳,但一旦局势对己方稍有不利,立刻便会军心动摇,乃至怯战而逃。
莫卧儿军队爆发种种问题的时候,距离巅峰时期也仅仅只过去了不到5年,为何会与之前反差如此巨大呢?
原因跟八旗堕落一模一样!
作为天竺的外来征服者,巴布尔赖以起家的军队中,将士们多来自中亚的苦寒山地和沙漠地带。
这些人在贫瘠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出了吃苦耐劳、骁勇善战的优良品质。
同时,他们也融合了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拥有超越天竺当地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随着他们步步深入南亚次大陆,逐渐扎根天竺这片温暖富饶的土地,便不可避免地被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舒适富足的生活所侵染,战斗力开始退化,昔日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渐渐被奢靡享乐之风吹到了九霄云外。
后来,为了缓解本土人和外地人的矛盾,莫卧儿军中天竺本土人的逐渐占了上风。
昔日剽悍的外来者们在天竺的土地上不断退化,而外部的新鲜血液又无法补充进来,莫卧儿军队逐渐开始由天竺本土士兵挑大梁。
然而,天竺士兵在身体素质、军事素养和士气上都与那些外来者们存在不小的差距。
天竺士兵中的天竺教徒还受到种姓制度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在天竺教将士中,充当精锐骑兵的高种姓者往往崇尚素食,而为数众多的轻步兵、工兵、炮兵中则有不少食不果腹的低种姓士兵。
除了那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能保证饮食量的贵族将官们,大部分天竺士兵的营养状况堪忧。
因此,他们的体格也成为了眼中的短板,在肉搏战中对阵波斯军队、阿富汗土匪和乌兹别克游牧骑兵这些凶悍对手时,经常落入下风。
“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