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第六十五章 攻与守(四)(2 / 2)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311 字 11个月前

“‘大行城’,南连‘扶余城’,北接‘辽东城’,西面可策应‘安市城’,乃囤积粮草置重兵之所在。”谢岩对这幅地图一点都不陌生,是以一口道出。但转瞬想起什么,面带震惊地道:“大总管志在‘大行城’?”

“然也!”

换作旁人,恐怕根本理解不了苏定方意欲拿下“大行城”的想法是多么超前!

大纵深、迂回作战,即使是在后世高度发达的通信条件下,也没有几支军队能够做到,更不用说在没有任何远程通讯手段的大唐时代。

一支军队,孤军深入敌国,试图攻占一座重要城池,先不说它的军事意义何在?单就这个想法和举动,堪称“疯狂”。

然而,谢岩又很清楚,真要实现了这个战略目标,等于将“高句丽”北方战场分割成两块,尤其是“安市城”至“辽东城”一线,一旦被唐军突破,要么投降,要么唯有死战,因为再无退路。

十几万大军一旦溃败,如果没有足够粮食以及休整时间,再想聚拢并且恢复战斗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大行城”实际上就是“高句丽”第二道防线的核心所在。

苏定方眼见谢岩面色阴晴变幻不定,情知他正在权衡利弊,所以也不催促,只是静静等待。

半晌过后,谢岩忽然问了一句:“兵行险着,非上策也,大总管何故如此?”

“此事谋划易,行事难,唯智勇双全之辈,领勇悍之军方可。老夫日前入‘羽林右卫’营寨,目睹精良军械,叹为观止!却又无比欣慰,有此精锐之师,天下何处不可去也。”

谢岩这下算是彻底明白了,苏定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是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加上对新式军械信任的结果。不得不说,这位青史留名,百战百胜大唐名将,绝对名符其实。

“请问大总管,我军何时全线出击?”

苏定方闻听谢岩问及实质,不免大喜,情知其已然决意受命,于是道:“五日之内。警官可三日后出发,十五日内夺取‘大行城’。”

“下官明日即可率军出发,何需等待三日?”

“‘大行城’驻军恐不在少数,‘羽林右卫’兵力稍有不足,况老夫欲留下‘羽林左卫’以备追击,故征调‘卑沙城’水师精锐前来,据报,三日内可到。”

谢岩懂了,苏定方将“羽林左卫”留下,定是需要全甲骑兵在后面战事里进行突击和追敌,而调来攻克“卑沙城”的“水师突击队”与“陆战队”,那是为了保证自己麾下军力完整。毕竟一支接近两万人的大军,可做的事情那就很多了,最起码,在守城同时,还可以出击。

“大总管思虑周详,下官佩服,既如此,便三日后启程。”

“好——!”苏定方大赞一声,随即回到帅位坐下,再道:“老夫几度推演,此战行险,胜算却超五成,若如期克‘大行城’,年内当终结辽东战事。”

“大总管多虑了。”谢岩道:“贺兰大总管得冯侯相助,攻克‘平壤’无非多耗些时日,一旦破城,必定挥军北上。直指‘扶余城’。大总管领军突破‘安市城’一线南下,下官取‘大行城’居中策应。如此,‘高句丽’南北失去联系,纵使渊盖苏文有天大能耐,也无法聚拢大军与朝廷大军抗衡,下官以为,平定辽东,指日可待。”

“哈哈哈哈……”苏定方朗声大笑,道:“警官所言,即老夫所想,善!善也!”

接下来,他们两个人从战事又说及“辽东”战后诸事……

很显然,在他们心目当中,“高句丽”,很快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王国名称。

只不过他们都清楚,打下一片土地容易,守住、守好,却非常难。

虽然说,布政、施政乃朝中文官们的事,但是,按照大唐王朝以往的惯例,置“大都护府”,行“羁縻统治”,实属大概率。

谢岩却主动提出,认为设“州县”,效中原政制,方为“长治久安”之策。并且明确道出“羁縻治法”最大缺陷在于——百姓无法归心,但凡中原王朝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届时,无论出兵与否,对于中原王朝而言,都是巨大负担。

况且,“羁縻”统治本质上是“自治”,可名义上归属“大唐”,有好处自己留下,没好处推给朝廷,再加上动不动伸手索要钱财,再强盛的王朝,也经不住如此“吸血”。

因此,谢岩详细分析各种利弊,听得苏定方连连颔首,极为认可。

之所以这样做,那是谢岩知道,一旦灭亡“高句丽”,作为“总揽辽东军事”,有“节制诸军”之权的苏定方,有权力在皇帝诏令抵达之前,先一步施政,而这个“先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皇帝决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