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三人神情,萧越情知他们已然清楚,余下,等着便好。
事实上,黑齿常之的“谋划”算不上太高明,本质不过“以饵诱敌,聚而歼之”。
饵,当然是粮草,敌,则是一直以来袭扰粮道之人。那是一群“高句丽”和“新罗”的溃兵,再加上有心人从中串联,成为一支多少有些组织的军队,总兵力约摸四万上下,人数不少,战斗力一般。
可是,手上兵力不足,却是黑齿常之面临的大问题,但这还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贺兰敏之麾下大军近三十万,不可能全部用来围困“平壤”,按常例,会留下部分护住退路,若这些兵力能够投入到粮道,配合运粮军卒行事,重创敌军,绝非难事,毕竟那支军队,算是散兵游勇组成,称得上是“乌合之众”,仅凭人数多些罢了。
然而,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真要想实际操作,那却是非常困难,原因在于,两支相隔几百里的军队,要想在时间和地点上达成一致,完成包围伏击,在通讯依靠人力的大唐时代,不说天方夜谭吧,起码必须做到,两支军队之间,绝对信任!而这,恰恰是黑齿常之的最大顾虑。
在黑齿常之想来,自己是“降将”,而贺兰敏之大总管并不是最初攻占“泗沘城”的谢岩大总管,只怕做不到完全信任。此外,前方三十万大军中,真正忠于大唐,决无二心的能有多少?根本没人说得清。派兵配合不难,可派谁呢?派出大唐精锐,当然最好,但绝对没可能,毕竟这个“谋划”万一遭泄露,那就不知道是谁伏击谁了。
而且,整个“谋划”之中,最为重要的,是前往贺兰敏之军前送信那个人。
要知道,这是“百济,并不是大唐,贺兰敏之大总管能够信任的人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派人送信,黑齿常之也不敢保证贺兰敏之大总管会如约派兵。
可萧越来了,而且还带来冯大都督不日领军前来的准确消息,这让黑齿常之大喜过望,同时意识到了军机——心中“谋划”,当可成事!故,“可信之人”方为首要。
洛峻他们显然也是想通了这个关节,只是,默然片刻后,黄运城又有些费解地问道:“萧先生欲亲往军前,缘何相告吾等?”
是啊,立大功的好事,独自去作无人能知,放于明面,于常理不合,洛氏两兄弟闻声同时,齐齐看向萧越。
“吾曾随军平叛‘睦州’,于军中事,所知颇多。恩师麾下‘羽林右卫’多精锐悍卒,虽操练有所不足,亦不弱‘羽林左卫’,因而可行同样事。粮草上路约在十日内,我朝大军晚数日可登临陆上,只消差人将黑齿都督所想禀明,相信恩师定会率军急追。吾有算过日程,决计能赶上黑齿都督定计所在,南北夹击,可全歼敌军。”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萧越仅仅是挂个“冯侯弟子”头衔的普通人,混迹“卫岗乡”各作坊,行商贾事,谋财尔!然其特别的身份,决定了他知道一些旁人不大知晓的事情。比如——曾经的“武平堡军敢死队”,能够做到全装备连续急行军,而且是在包括山地的情形下,一日数十里,远远超过普通行军,更不用说什么押运粮草的军队了。
萧越相信,恩师冯宝得知黑齿常之的“以饵诱敌聚歼”之谋划后,定然会派兵北上急追。
之所以告之洛家、黄家,除了萧越自己分身乏术外,那也是考虑到两家与谢、冯二位的密切关系,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军功,在大唐那可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功勋,必要时,用来换命都可以。
洛峻他们都是精明人,只需要稍微转动脑筋就能够明白萧越的意思,惊讶之下,连声感激……
经过商议,最终确定萧越、洛川二人北上至贺兰敏之大总管军前;黄运城赶赴“熊津口”北岸,等候冯侯大军;洛峻则随黑齿常之大军而行,以备不时之需。至于“商队”,那可就顾不上了,好在“商队”有自己行程和事宜,并不需要操心。
当晚,萧越再度拜访黑齿常之,当面允诺亲赴军前,只是提出“商队”有人需要随军而行。
黑齿常之大喜,欣然允之。
次日,一骑自“泗沘都督府”而出直奔“熊津城”;晚些时候,萧越、洛川带着几个人同样踏上北行之路。
过一日,黑齿常之亲领五千精锐押运两万石粮草缓缓出城……数日后抵达“熊津城”外,汇合另外七千兵马及三万石粮草,北上。
与此同时,黄运城安排好“商队”各项事务,带着两个仆役匆匆离开“泗沘”,无论怎样,他必须赶在大军登陆之前,到达“熊津口”北岸。
严格来说,军队的行程和日期那都是绝密,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但萧越有些不同,临行前拜别恩师冯宝,顺口问了下,冯宝压根儿没在意,直接就说了,要不然,在漫长海岸线上,想要知道大军登陆点,根本毫无可能。
所以说,有些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