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第四十七章 羽林右卫(三)(1 / 2)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247 字 11个月前

“陛下,大军出征,按例应有‘辅兵’随行,‘羽林右卫’乃新军,当有新意,若陛下授予全权,臣愿领军一万,襄助贺兰大总管攻克‘平壤’。臣相信,谢警官亦当不负圣恩,助力军前,横扫‘高句丽’!”

短短一番话,冯宝表明了两个意思,一是“要权”,而且还是“全权”;二是分兵,南北共进,并且作出较为明确的承诺。

“冯都督,军中无儿戏,君前无戏言!”高远看似厉声以责,实为提醒一下,别把话说的太满。

冯宝恍若未闻,继续向李治恭声道:“陛下,‘火药’运送、施用与过往军械大为不同,新募之兵几无会者,臣若无全权募兵,恐贻误军机。”

冯宝如此一说,朝堂君臣似懂非懂,毕竟“火药”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

然谢岩稍经思索,即明白其中意思,于是出班行礼道:“陛下,臣有本奏。”

“准!”李治毫不犹豫地应道。

“‘火药’初成,本并不适于战事,奈何军情急迫,不得已而为之。‘火药’存储、运送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当致大祸,故对新募军卒需有所求,非所有人均可。再者,一万大军轻装上阵,所携军备却不可或缺,非久战精兵方可。据臣所知,一府之内,精兵悍卒十不足一,若无陛下明确诏令,难以募齐。”

所有人这下都听懂了。

所谓“募兵”,实是抽调军中精锐,另组成军,这事儿,如果没有皇帝诏令及“兵部”军令,还真就不好办,因为那些精锐悍卒都是各卫大军中的“宝贝”,绝不可能放任其离去。

“谢县侯,老夫有一事不明,当请教之。”极少在朝堂上主动开口说话的“英国公”李绩,一语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英公垂询,下官洗耳恭听。”谢岩很是恭敬地回道。

“朝廷数十万大军征战辽东,久战不下,难以速战速决,加之路途遥远,粮草接济不畅,按常理而言,退兵为上策,增兵为下,陛下意欲一统宇内,根除本朝后患,是以决意增兵,一战定乾坤!谢县侯此番出征,可知许胜不许败乎?”

“朝廷养兵,当消除外患,战事万千,变幻莫测,无人敢言必胜,然此战不同,‘新罗’、‘百济’先后被克,‘高句丽’再无退路和援军,我大唐雄兵南北并进,克敌制胜,之所以如今两军对垒,吾以为乃苏大总管不忍徒耗兵力攻城所致,陛下授命新组‘羽林右卫’,当装备本朝最新最好之军械,是为国之利刃!此刃一出,所向披靡!在下官看来,‘羽林右卫’作为尖兵,朝廷大军随后跟进相辅,平定辽东,必胜无疑!”

“谢县侯,朝堂之上,无戏言乎!”李绩双目闪射出精光,正容以道。

“下官所言,句句属实。”谢岩口中很是认真地道,心中却想着:“‘火药’再不济,炸开城门还是可以的。”

事实上,谢岩和冯宝两个人心里都明白,“火药”的出现,尽管超越时代,但在没有完成武器化以前,实际作用没有那么强大。基本只能用来对付一些不会移动的目标,而“攻城”,恰巧是其中之一。这才是他们心中的底气所在。

李绩看着一脸正色的谢岩,耳听其肯定话语,沉默片刻后,转身抬首,向皇帝李治行礼道:“陛下,老臣以为,谢县侯所言颇有道理,或可试之。”他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军中素有集精兵为锋而后破敌之常例,‘羽林右卫’乃集本朝精锐而成,当为大军中坚,亦如谢县侯所称——国之利刃!”

大唐军方第一人,位列“司空”,爵封“英国公”的李绩,在皇帝心中,在朝堂之上,影响极大。他的这一番表述,不仅是支持谢岩、冯宝提出设“羽林右卫”,分兵出征的构想,而且还圈定了“羽林右卫”地位和使用范围。

按照冯宝当初提议,“羽林右卫”编制五万,裁撤“十六卫”大军中至少一半。从作战效能上来说,或许没有问题,但这个动作实在太大,朝廷上下大多数人接受不了。

而“辽东战事”僵持,皇帝不想退兵,朝廷又无力负担大规模增兵的前提下,组建一支人少精锐化的军队前往破局,就成了唯一选择。在这个大前提条件下,“羽林右卫”被人想起,这才有了高远带人去“皇家卫岗学堂军事院”听课一行。

谢岩和冯宝两个人,虽然搞不清楚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但他俩都明白,因为“火药”缘故,此番出征,决计跑不掉,所以都有心理准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