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知道了,朕会多多赚钱(2 / 2)

朱高煦不动声色点点头,心想真是麻烦。

翰林院距离这里几里路,去叫他们写完圣旨再回来盖玺,来回差不多得半个时辰以上。

皇帝下个命令还这么麻烦?

朱高煦想了想,以后改成内阁来写,皇帝用玺。

“黄淮,你来帮朕写个圣旨。”并道,以后除了诏书,皇帝临时的圣旨,可由内阁代拟,皇帝用玺。

这么重大的事件改变,换明中期,肯定要朝堂争论好久,但现在朱高煦一句话就改变了。

人多好办事,当天一百多奏折,半个时辰不到就全部批完。

然后七位大臣批的,分成七堆摆在各自身前。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都在前面。

另有统计的羊皮纸在边上。

朱高煦先粗看了下羊皮纸,然后拿下七位大臣认为比较重要的奏折:“你们换个位置,重新看下这些奏折。”

“看看其中还有没有你们认为比较重要的。”

七人纷纷换位置,再次各找一堆看了起来。

朱高煦拿到十几本比较重要的,先看了一遍,然后批复,有时会点头,有时会摇头。

重不重要,其实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秤。

立场不同,显然想法也会不同。

没一会,朱高煦看到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奏折。

这应该是昨天送到通政司的,所以今天夏原吉和他见面时,他还没开始看。

夏原吉说大明现在兵马太多了,仗也打完了,陛下是不是可以裁减些兵马,因为花钱太多。

大明军队以前都称饷粮,几乎以粮为主,朱高煦为打赢讨逆战,不但养着军士,还花钱。

现在月饷仅现钱就五钱银一个,全大明两百多万兵马,一个月就要一百多万两,再加上官员的钱粮,开销巨大,皇帝还要取消宝钞,那有这么多银子。

夏原吉虽然是户部尚书,报的事是兵部的事,算在兵部奏折里。

朱高煦想了想,批复道:“知道了,朕会多多赚钱。”

不知道夏原吉拿到之后,会什么表情。

当了皇帝之后,朱高煦发现真是事多。

当天奏折算是比较少的一天,却同样是各种各样,这边有水灾,那边缺粮,这边河道不通,那边有倭寇。

朱高煦这才发现现在都有倭寇了。

而大部份官员处理事情都比较简单,比如某地水灾,他们的批复则为令户部拨发,地方配合赈灾。

简单说让户部出钱,地方配合也出点,一起赈灾,至于怎么赈怎么具体干,都不会说。

这也是古代赈灾老是会有舞弊的事情发生,官员私下扣克贪污不止的原因吧。

等大伙轮批了三次后,朱高煦把几人叫到身前。

“河南信阳水灾,你们这样批复是不行的。”

大臣们面面相觑。

“信阳州多少人?”朱高煦问。

众人纷纷茫然,明显不知道。

“也不能怪你们,以后上报灾情,需要估计受灾面积,大概人口。”

“着户部拔粮一万石,银五千两,由锦衣卫、当地按察司、信阳卫三方共同配合地方赈灾。”

这是大明甚至以前各皇朝都没有这么干过的事,众大臣听的一愣一愣。

接着朱高煦解释,要他们根据朱高煦的想法,列个章程,然后发全国通报。

大概是,各地报灾情,先要报受灾面积和大概人口,需要多少支援。

朝廷随便下拨部份,并同时派人实地查探。

赈粮和物资由就近无灾县府先提供,户部再还粮或还款,若就近没有的,则户部先拔。(大明户部在很多地方都有粮仓,下一步朱高煦要着重粮仓的管理,严防后世粮仓起火这种莫名奇妙的事情发生

“赈灾中,锦衣卫会同其他省的按察司现场查实受灾情况。”

朱高煦说的第一条就让他们眼前一亮。

山东受灾,要用其他省的比如浙江按察司派人前往,京城锦衣卫派人前往,联合办公。

除了核实情况,更是监督救灾用粮和用钱。

当地卫所要参与,弥补人手不够的情况,同时也有监督的作用,这样就是三方联合监督,加上本地官员,四方办事,其中锦衣卫和按察司是要去查问题的。

而当地官员和卫所,尽力要保证做到自己没有问题。

朱高煦飞快说完,令他们七天内列出个详细章程,给皇帝过目,以后有任何灾情,按章程办事。

朱高煦更指出,受灾后,当地和附近州府先办事,再上报,朝廷肯定不会拖欠他们。

古代有些地方官员先上报,等朝廷下了旨意,再开始赈灾,人都死了很多了。

当天朱高煦重批了很多奏折,要求编备数个章程,包括要求各地兴建水利,朝廷准备专门在户部成立水利司,拨巨资支持。

因为吴哥王朝和占城的水利非常发达,当地粮食产量也特别高,大明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中后期也是天灾不断,甚至还有旱灾出现。

但几位大臣的意思,缺钱啊,陛下那得有多少钱啊?

朱高煦想着,交趾和福建和钱粮,快运来了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