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反水的利益,远远超过忠诚(2 / 2)

崔勇也重重点头。

原来方延平从福建带来了崔勇的长子崔伟。

崔伟才十四岁,原本才是个总旗,汉王不拘一格用人才,直接授于他世袭千户之职,年纪轻轻,就是镇东卫的千户官。

崔伟半个月前就在淡马锡等郑和的船队,等他们进港后,立马就找到了父亲,一番劝说,崔勇觉的,必须要降。

崔伟还问父亲,其余两个指挥使里,有没有可能劝降的?

郑和虽然是大使,但在朱高煦眼里,只要统兵的三个指挥使愿意归降,郑和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他们在一起才呆了一年多,郑和能保持领导力,是皇帝朱棣带给他的。

如果朱棣都要被推翻,这些统兵大将,可不一定会卖面子给一个太监。

崔勇当时想了想,感觉高庸可以拉拢,因为天下姓高的加税的事,崔勇也知道。

关键是,朱高煦其实已经给他带来了消息,高庸参与了靖难中金川门之变,但当时,只被提拔了一级。

而且,高庸在靖难中能干这事,可见这人胆子比较大,想往上爬的心也比较强。

通常这种反水事的能干一次,就能干第二次。

朱高煦尽管不喜欢这种人,但必须要拉拢这样的人。

果然,崔勇和高庸一说后,高庸的态度就明朗起来。

高庸反应很快,这让崔勇产生一种感觉,或许什么亲戚要交重税的借口,都是假的,高庸真正在意的,是反水的利益,远远超过忠诚。

必竟靖难的经验告诉了他,但凡忠诚的,都被杀了。

当然,崔勇不在意高庸真正的借口是什么,只要肯反水就行。

他已经把自己底牌都说了出来,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想法。

而高庸是能做大事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跟着李景隆打开金川门。

所以高庸听完后几乎没有犹豫:“汉王要什么?”

听到他这样开口,崔勇就放心了。

“汉王想要这只船队和水师兄弟们,如果能全留下,当然最好。”

“汉王说,船队可能用到国内,但是不想回国参战的兄弟们,可以留下,你想想,咱们要是跟着郑和回国内,肯定要被派到各战场上去,一打起来,恐怕小命不保,但是要是留在这边,可以不用参与。”

朱高煦主要是想收编郑和的战船,水师兵马还在其次,因为郑和的船队,实在庞大,五千料两千料的战船,现在是无敌的,再配上朱高煦新造的火炮,打官军水师,就和玩似的。

高庸听的眼睛一亮,朱高煦这番话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如果跟郑和回国,可能参与大战,不管打胜打败,肯定要死一堆人。

但是留在这里反水,可以不用参与国内大战。

高庸这时道:“郑和是皇帝亲信,我看他这两天虽然在犹豫,但犹豫的似乎不是降不降,而是从那边走,可以避开汉王广东和福建的水师。”

崔勇点点头,郑和的心思,他们谁都猜不到,这两天犹豫不意,可能未必在考虑反水的事,也可能在想如何避开福建和广东的水师。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他想回大明朝,必然要经过福建和广东。”

高庸道:“他可能想绕远处,贴着吕宋,往鸡笼(后面都叫湾湾东面,绕往浙江。”

崔勇恍然大悟,这是确实可行。

郑和现在要去爪哇,从爪哇出来,可以贴着吕宋走,远离广东和福建沿海,还可以从吕宋以东的海域走,更加的安全,出吕宋后,就绕到湾湾以东,那汉王在广东和福建的水师,几乎不可能截到他。

这样绕一个大圈后,可以绕到浙江海域。

高庸又道:“如果他真的从爪哇这么走,那肯定要带大量粮食和淡水,一路上补给的地方可不多。”

爪哇直线可以到湾湾以东,再绕到浙江,整个距离近万里。

中间能补给的只有渤泥国(文莱,吕宋,两个地方。

高庸接着道:“我们看他到爪哇后,会不会补给粮食和淡水,如果补给的多,肯定是想走远路。”

因为郑和如果想投降汉王,就不需要补给这么多粮食和淡水,他们可以回头走淡马锡,再到西贡,占城,然后沿着广东,福建沿到,最少可以补给七八次,到处都能补给。

“能不能在旧港拦住他?”崔勇道:“汉王在旧港有支舰队,就是船少了些。”

高庸摇头:“汉王要完整的船队,还是经过大战的?”

崔勇道当然要完整的好。

能兵不血刃拿下整支船队是最好的,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出动水师拦截郑和,因为一旦打起来,损失的都是朱高煦自己的船。

两人经过一番密议,最后决定了计划。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