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皇室两位阁辅都表示能理解陛下的苦心,一定严格照办陛下的规划。
处理完大事后,朱常淓又吩咐了些其他不重要的细节,主要是自己的后事。因为他这人信佛,喜欢积阴德,所以倒是对于死后的陪葬和礼仪隆重程度比较看淡,还关照朱树人一切从简,就当是给他积德了。
“朕一生好佛,虽享乐无度,却也不在乎虚礼,只求洒脱。朕活着的时候,你们已经够孝顺了,用度享乐,本朝历代先帝都不及朕,想来也是惭愧。
山陵崩后就不必太过操办了,以后你们也要酌定一套礼法,成为定制常法,对后世大明帝王身后事,都要从简,不能超过我这一代。
另外,我大明如今既然还都于南京,朕也不必归葬北方,就在紫金山上择地即可,不要离太祖的孝陵太近,以免不尊。
不过后世子孙,如届时大明依然未迁都北去、有依然需要葬于南京的,可在朕陵寝周遭,比照北京十三陵依次布置。”
朱常淓这番话,就是要求体现他跟朱元璋还是要离开一些地儿,不过后续皇帝就不用跟他离开太远,跟十三陵一样就好。
考虑到南京城外的山区面积小,紫金山一共就那么大,肯定要节约用地。否则要是大明再传好多代,紫金山上的小山头都葬完了,难不成还给后世子孙再挪去栖霞山、幕府山不成?成何体统!
如此一来,也有了一个帝王后事从简的合理理由,那些跳出来想要大操大办的人,将来就会被挤兑回去:你让当今天子占地那么多,是嫌大明国运不够长、不需要省着用紫金山的地皮么?
后来这个契机,也成了大明历代陵业从简的历史转折点,让明朝皇帝不要再在这方面耗费太多民脂民膏,也降低了人民的怨气,让大明皇室可以更向近代化国家的皇室转变,更加亲民一些。
要知道,明朝每次有皇帝驾崩,原先耗费的银钱都是数百万两级别的,造陵墓的花费也要几百万两——比如朱常淓他大伯万历帝的定陵,就花了八百万两,
因为都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就要不断添砖加瓦、皇帝活得越久造得就越久越大。那么多民脂民膏,也相当于崇祯时一年的练饷了。
朱树人执政这些年,靠着明清战争把冗官淘汰了一大批,把那些意志不坚定做过伪职的家族统统清洗掉,算是让大明的世代为官士绅家族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后来又靠着清洗藩王,把其他宗室旁支的冗员开支也砍掉了至少九成。当时唯一剩下的就是皇族本身的开支还没怎么削,有点不能服众。
现在朱常淓居然自己觉悟挺高的,虽然以后还是不能砍皇帝和太子、皇子们活着时候的吃喝玩乐住行开支,但能把死后白白浪费的治丧费用砍掉一大半,也算一碗水端平了。
或许这也是一个信佛的、看得开的艺术家皇帝,能够做的少数几件好事了吧。
朱常淓吩咐完全部后事后,翰林制诰当着大家的面,旁边还有司礼监的几个宦官见证,内朝外朝话事人都在,把遗诏的手续走完了。
看到遗诏全部用完印,朱常淓也松了一口气,算是彻底了了心事。
……
朱常淓倒是没有当天就驾崩,但那次回光返照之后,他再也没什么彻底清醒能处理政务的时候了,
每况愈下又拖了大半个月,最后于隆武十八年八月初二,正式于乾清宫驾崩。
八月初三至初五,朱树人、朱毓婵和朱慈煜当然要戴孝守灵,三天不能吃荤腥也不能喝酒。
另外,因为大明其他皇帝都是生前就造陵,而朱常淓是病重后才开始,所以下葬还需要等几个月的施工——这也是没办法的,大明其他皇帝在位时,国都位置很稳固,而朱常淓一直没明确表示他不回北京,所以不能提前太久在紫金山上大兴土木。
也幸亏他临时才造,要求前前后后几个月就完工,也就不能花费太多规模太大。大明礼部官员看风水的水平也不差,跟后世人眼光差不多,所以朱常淓就被葬在了紫金山上某些平行时空后世统治者的选中的地皮上。
最后连丧礼和造陵,加起来一共花了三百多万两,考虑到朱常淓在位十八年大明的国运上升,这点花销是不过分的,只有他伯父的四分之一。
朱树人给岳父治完丧后,还顺势定下一条铁律:后世大明天子身后事总开支不能超过两百万两,理论上是丧事一百万、造陵一百万,相互之间可以稍微拆借,但总金额不能超。
八月初六,朱慈煜守灵礼毕,脱下孝服,在乾清宫灵前登基。朱树人依照遗诏成为摄政王,并且把太师之类可以加的头衔荣誉都加一下。
内阁首辅依然还是史可法,但史可法患病,暂时就由张煌言代行。
这个权力结构也并不影响朱树人的摄政,因为朱树人是代行皇帝权力的,是“摄”,而内阁只是“辅”,朱树人是最终拍板的角色,这在大明之前两百八十年里并没有先例。
一切升赏册封昭告天下,至于改元,那还得等等,要明年正月才能改。
而作为皇帝生母的朱毓婵,至今也还只是“大长公主”,法理上算是皇帝的姑姑,不能尊为太后。这事儿也急不得,就暂时搁置好了。
朱树人并没有打算在自己全权摄政这几年里做这种操作,吃相太难看了。要是他老婆变成了太后,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至少至少也要等他儿子将来亲政之后再说。
朱慈煜登基后,最初五个月倒也基本安妥,大明宗室藩王已经被削弱到了极点,全加起来活着的不到十家,其中一半还是之前犯事儿削了爵的,谁敢闹事?
不过,朱慈煜的继位,毕竟是没有古例可循的事情,对人们思维的冲击还是必然的,总有不成气候的野心家愣头青盗贼之属冒头。
于是,几个月之内,居然还有人冒充崇祯的其他儿子,说当年李自成和多尔衮并没有把崇祯的儿子杀光,质疑崇祯之子的死讯。现在既然朱常淓作为皇室正统绝嗣了,他们就该分一杯羹云云。
可惜这些本就是无知之徒,各地明军当然不会手软,以如今灭了满清又重创割地了扶桑的大明战力,武将们直接就把这几股盗贼灭杀了,最后一查全都是没文化不知天高地厚的草寇——
这种人也永远不可能彻底禁绝,因为世上总有无知之徒,哪怕几百年后,还有那些在山沟里啸聚山林然后被派所灭掉的妄人呢。
所以,逮到了就全部族灭即可,杀一波就干净了。
隆武十八年的最后五个月里,全国扑灭了三四起冒充朱三太子的,还有七八起冒充各种当年被朱树人清洗杀掉的大明藩王的,还有自称是那些被灭藩王的旁支漏网之鱼的。
不过这些人最大的一股,号召起的也不过数千人,其他普遍只有数百人,塞牙缝都不够。十一起谋反案统统肃清,算上战场上的击毙斩获,全加起来也就杀了不到一万人。
一番肃清之后,朱树人和他那个皇帝儿子的地位反而因此比之前更加稳固了。
唯一的损失只是朱树人这五个月里选择了低调做人,为了平稳过渡,为了显示自己不跋扈,他没有任何改革和激进的举措,一切照旧。
时间转眼来到有一年的新春。随着历史的车轮滚入新的时代,朱慈煜在生父的拍板下,决定改元。
——
PS:这里偷个懒了,具体改元什么没想好,所以才断章在这里。
大家评论吧,谁改的元高赞,下一章就用谁的。我不太懂这些,不想考据费脑子了,见笑了。对专业书友鞠躬。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