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加税风波(1 / 2)

“这好像不妥吧?一个弄不好就会激起民变。”

翁太后皱起了眉头,对安宁公主说道:“加税?自复隆年间开始,朝廷就一直奉行轻徭薄役之国策,工商百业方得繁荣,市井百姓休养生息,贸然加税恐怕会引发民众反对,便是朝中百官恐怕也不会同意。”

翁太后说的事实,自从兴宗成皇帝开始,整个复隆时代和永王时代,十几年的时间当中,朝廷一直都在减税,正是因为这个国策,大明王朝才有了今日之繁荣。

所以,当安宁公主提议加税的时候,她马上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只不过太后的反对方式表现的比较委婉,并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说“不妥”,建议安宁公主更加慎重一点儿。

轻徭薄役就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更加可以彰显朝廷爱民如子之心,对于巩固新朝的统治有着非常多的好处,这个道理安宁公主不是不懂,她不翁太后更加明白。

恰恰是因为她看的更加长远,才会提出加税。

“太后,这加税一事势在必行!”

势在必行?

翁太后更加的无法理解了。

现如今是兴武朝了,过了年之后皇帝就十五岁了,统治愈发的稳固,没有任何内忧外患,而且朝廷的财政状况还算是比较健康,国库日渐充盈,根本就看不出加税的必要性。

而且,这兴武朝廷延续的是复隆皇帝的法统,想当年,复隆皇帝为了光复大明,与伪清激战数年,那么严重的状况都没有加税,现在反而要加了,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吧?

“太后谬亦。”安宁公主毫不掩饰自己的忧虑:“复隆二十年,朝廷的总收入是五千一百万,盈余一千一百万,二十一年则是五千六百万,盈余一千二百万。二十二年是六千两百万,盈余一千万整。今年的总收入则是六千三百四十万,盈余九百万。”

随着这几年工商百业的发展,朝廷的财政收入每年都在增长,每年都有巨大的盈余,国库越来越充盈,积攒的钱粮越来越多,那就愈发的没有加税的必要了。

按照翁太后的算法,就算是来年颗粒无收,朝廷也可以照常运转好几个月。

这么的财政状况,是整个大明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的大好局面,安宁公主为什么还要坚持加税呢?

在治理国家的细节问题上,翁太后明显就是一个门外汉,她根本就没有看出问题的关键:国家的总体收入虽然还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却已经下来了,出现了明显的衰竭势头。

总量的增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张启阳的海外扩张:对于朝鲜、倭国的占领和压榨,虽然张启阳拿走了大部分利益,但朝廷也因此受益,得以实现商品倾销,因此产生巨额的贸易顺畅,掩盖了国内发展的不足之处。

虽然每年都会产生千万上下的盈余进入到国库之中,但这种盈余越来越少,同比增长率已经为负数了。

最大的原因就是开支太大,朝廷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

除了需要支付很大的战争成本之外,就是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体系,同时还有田地兼并的再次出现。

朝廷的税务之地依旧沿用了复隆朝,而当年的复隆皇帝借鉴的是张启阳的做法:按照人头缴税。

虽然做法相同,但到了具体的实施环节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北地的所有土地都已收归国有,名义上属于张启阳和整个毅勇军,所有人都是毅勇军的佃户。

而长江以南的土地改革则没有那么彻底,存在大量的超级地主。

而工商业的发展,让很多农民脱离了土地,更加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因为税务制度是单纯的“数人头”方式,很多农税其实根本就没有进入到朝廷的视野范围之内,这种情形就和崇祯朝非常类似了。

假以时日,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超级大地主出现,虽然不敢说一定会重蹈崇祯朝的覆辙,却已经有了那个苗头了。

“这两年来,一直在吃复隆朝的老本儿,实际上国库已经有了亏空。因为兴宗成皇帝和永王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造成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可以暂时吃一吃老本亦无大碍,但却不得长久。若是一直这样下去,必然山穷水尽。”

在目光深远和深谋远虑这个层面上,翁太后还是政治上的新手,和成熟老练的安宁公主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既然财政收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颓势,增长势头已经严重下滑,那么加税也就成了一个选项。

但是,朝廷没有张启阳那样的实力和控制力,贸然加税的话,恐怕会引起激烈反弹。

这就需要老练且又圆滑的政治手腕儿了!

加税肯定会得罪人,但却不能得罪所有人,拉一派打一派就是最实用的做法。

安宁公主已经想好了一个加税的操作手法:阶梯税制。

原则上,还是数人头的纳税方式,这一点保持不变。

以二十亩为基准,人均二十亩上等田以下的人家,依旧沿用原本的税率,超过这个基准的则需要重新制定税务标准。

人均四十亩上等田以上的人家,税率提高一成五,以此为标准,每多出二十亩,就提高到一成五。

这样的税务制度,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五口之家而言,并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执行以前的税率。

但是对于那些田产比较多的人家而言,税负就会变得沉重。

田地越多,税赋越重。

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若是一个五口之间,拥有五百亩土地的话,所承受的税赋将是以前的倍数。税务负担瞬间翻倍,百姓们肯定不答应啊,一定会激起激烈反弹。

“太后想一想,普通的市井人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田地?”安宁公主说道:“能够拥有五百亩以上田地者,必然就是大地主了,他们占有那么的田地,难道就不应该多缴税么?”

翁太后沉默了。

增加税收,这绝对是为了她的儿子兴武皇帝考虑,但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做法,而且得罪的必然就是地主士绅阶层。

“增税固然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但这么做……”关键时刻,太后耍了滑头:“毕竟事关国家制度,你我不好一言而决,还是交给朝廷议一议吧。”

自己不在这个事情上做任何主张,不发表任何意见,而是交给朝廷公议。

到时候,无论这个制度是否能够真正了落实,都对翁太后没有任何害处,反而有着种种不大好说出口的好处。

若是制度得以通过成为国家法令,毫无疑问会增加税收。

若是不能通过的话,苛待士绅的名声就会落在安宁公主的头上,到时候翁太后出面否决了这个制度,还会得到士绅阶层的支持,无论怎么做,对她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虽说现在是兴武朝了,但是还不到十五岁的皇帝其实仅仅只是一个摆设,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九五至尊罢了。

真正做主的还是安宁公主和翁太后这两个女人,奈何这个内廷小内阁当中的权利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平衡过,安宁公主的权利太大了,她管的也太多了,早已对翁太后形成全方位的碾压。

人事任命、国家政策、财政收支全都通过“理务处”,翁太后能够看到的完全就是安宁公主想要她看到的东西。

掌握实权的是安宁公主而不是翁太后,虽然儿子已经得偿所愿的坐上了皇位,但这个皇帝实在太虚了,完全就是有职无权的典型,这怎能让翁太后甘心?

尽可能的把安宁公主排挤出去,让儿子掌握真正的权利,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皇帝,这是翁太后一直都在操心并且急切需要完成的目标。

好处给这个国家,恶人的名声要自己来承担,这就是安宁公主需要面对的局面。

安宁公主是何等精明之人,翁太后这点小算盘焉能看不出来?

又怎能逃过她的双眼?

翁太后一直在搞些小动作,对此安宁公主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办法。

作为太后,为了皇帝儿子的利益考虑,想着把权利从姑姑的手中夺过来,这当然没有错。

但安宁公主做的更加没有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