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那就打过去(2 / 2)

大明朝针对安南、暹罗的战争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几乎每一次都是沐家充当急先锋,最着名的“七百万大军事件”就是安南人搞出来的。

安南素来桀骜不驯,又有称霸的野心,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战争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

暹罗同样是个不安分的墙头草,自持天高地远,总是做着“东南亚小霸主”的美梦。

两个怀着“小霸主”心思的国家,再加上一个内乱不休的缅甸,永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大军平推过去最管用。

在这个事情上,素来反对“穷兵黩武”的安宁公主给了皇帝极大的支持,最主要的因素其实并不是来自南方的事发地,而是来自于北边的张启阳。

红参河之战,击败了罗刹鬼,不仅大大的涨了国人的脸面,还拓地千里,早就把江南朝廷比下去了。

和罗刹鬼开战,把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奴儿干都司化为实际掌控的疆土,如此壮举竟然和朝廷一点关系都没有,岂不是让朝廷感到很尴尬?

趁着这个机会,平定西南诸国之乱,不仅能把张启阳比下去,还能彰显大明王朝的宗主国地位。

更主要的是,现在的大明王朝已经缓过了一口气,有实力发动对外战争了。

对缅甸、暹罗、安南等地大规模用兵,非常符合沐家的利益。

虽然沐家的实权已经被朝廷拿走了很大一部分,但这种事情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沐家的。

不论最终的成败如何,沐家都有机会重新掌权,所以黔国公才会在第一时间相应朝廷的诏令。

要不是有这一层利害关系,黔国公根本就不会到京城来陛见,而是一定会带着抵触情绪随随便便找个“托病”的借口直接就不来了。

“对缅用兵势在必行,趁此机会打击安南与暹罗同样势不可免。”在如此重大的国家事务上,安宁公主比皇帝说的更多,似乎她才是大明王朝的主宰,旁边的那位皇帝不过是个摆设而已。

“黔国公世镇云南,于缅事最是纯熟,又多与暹罗安南交锋。对于南征之事定有独到见解。”

大明南征,对东南亚方向用兵,这事说什么也绕不过沐家。

沐家对于那一带的山川地理风土人物最是熟悉不过,熟知种种势力之间的关系,这事必须征询黔国公的意见和建议。

事实证明,黔国公早就做足了功夫,一上来就说的头头是道:“缅事本不甚艰,我大明王师一至,必如霹雳雷霆之击稻草。”

关于缅甸事务,说的这么轻飘飘,确实有点自吹自擂的意思,不过那确实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仅仅只是凭借云贵之地的军事力量,就能打败叛乱的缅军,对此黔国公沐天波的把握很大。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缅甸地处边陲,就算是国家再怎么强盛,终究是蛮夷小邦,不会强盛到哪里去。

因为连绵了近十年的战争,原本就很有限的国力又被极大消耗。

现在的缅军,根本就凑不出足够的盔甲,甚至连足够的铁质武器都凑不齐,很多人都是穿着藤甲拿着梭镖和竹枪之类的简陋武器就仓促上阵了。

这样的军队,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民兵”,当然打不过大明王朝的正规军。

但缅甸事务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黔国公沐天波几次征讨缅甸,虽然是远征的客场作战,但每一次都是胜多败少,打十场最少能胜七场,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在战场之外。

缅人很适应丛林密布烟瘴重生的地理环境,一战不胜马上就钻入莽莽丛林,瞬间就消散的无影无踪,找都没地方找去。

就算是明军打了胜仗,最多也就是将敌人击溃,却无法扩大战果。

而敌人频繁利用熟悉的地理形势发动的突袭和骚扰,才是真正的威胁。

虽然每一次都不会出现大的损伤,也架不住没完没了的冷枪暗箭。

最要紧的还不在于此。

密林丛生河流弥补的地理,潮湿烟瘴的天时,才是最大的威胁。

因为水土的缘故,每一次征缅都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大多是因为疾病和水土不服的缘故。

在这种环境之下,后勤物资的周转极度艰难,运一石粮米过去,至少要承担二点五到三倍的中途损耗。

缅人总是抓住这个弱点,干脆就不和对手做正面交锋,而是反复袭击漫长曲折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打了胜仗之后不能扩大战果,若是偶然吃了一次败仗就会后路断绝,还有极大的后勤压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只能无功而返了!

战争的难点在战场之外,这才是对缅甸用兵的艰难之处。

“此事倒也不需急于一时,可慢慢从长计议,黔国公最后拟个详细的条陈,以供朝廷参考。”

这么大的国事,显然不是三两句话就能定下来的,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

在处理国事的时候,安宁公主愈发显得沉稳老练起来,而不如复隆皇帝那样急于求成,时时事事都想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黔国公显然早有准备,马上就取出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奏疏。

这是他为将来的南征拟定的草案,不仅规划出了详细的进军方案,连每一个补给点、中继点、屯兵所、屯粮地都标注的清清楚楚,足见确确实实下了很大功夫。

这一份周密详实的奏疏,基本标明就缅甸、暹罗甚至是安南的部分情形,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甚至可以直接拿去当做最终的行动方案来用了。

看着那份长长的物资清单,安宁公主忍不住的皱起眉头:“骡马、车具、父子、粮草、兵甲器械、营帐被服……这么多东西,得花多少银子?”

“臣已粗略的算过了,差不多五百万两想是应该够了。”

五百万两?

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等同于崇祯年间关宁军一年的军费了。

怎么会用这么多银钱?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黔国公说道:“殿下不能以此事与辽事相提并论,辽事旷日持久弥兵耗饷,而这缅事却是长治久安之计,就算是多花些银钱也是值得的。”

缅甸事务,最关键的难点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成本。

若是下的本钱小了,往往是平而复乱没完没了,若是下大本钱的话,又会入不敷出,还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

五百万两,这个数字让踌躇满志的安宁公主犹豫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