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复隆皇帝,出于“为天下计”的考虑,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幼子,而是传给了永王,这当然是为了社稷江山的考量,同时也足见兄弟情深。
兄之情以至于此,弟之义不逞多让,这大明朝的皇位终究要回到复隆皇帝一系当中,而且早就有了准确的期限。
而新帝又用不娶妻不生子作为保证,进一步巩固了这个承诺。
这个承诺,重若千钧。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位,曾经发生过多少宫廷溅血的惨剧?
多少父子反目多少兄弟相残,到了这个时候,却出现了揖让的形式,而且是反复揖让,真可谓是高风亮节大公无私。
但是,事实上却并非那么美好。
复隆皇帝放弃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采用了兄终弟及的方式,那是出于稳定天下的考虑,纯粹就是为了朱氏王朝的现实利益,避免了南北内战的出现。
而永王坚持要把皇位归还,则是因为他更加清醒,知道皇帝这个东西,其实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有极大的概率会出现没有皇帝的情形,就算皇帝依旧存在,也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
在他接受的教育当中,未来的皇帝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已经和权利二字没有多大关系了,甚至不值得再去争抢。
皇位是虚的,权利会发生转移,这种迹象已经开始显露出来,又何必去争抢一个空虚的头衔呢?
但却把翁皇后感动的一塌糊涂,立刻起身离座郑重而拜:“本宫……我代长生拜过陛下,代先皇拜过陛下,先皇识人之明以至于此,所托之效让我等生人拜服。”
不娶妻不生子,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自我牺牲,就是为了向翁皇后和她身后的是做出一种保证,而这个保证确确实实值得信服。
虽然自三代以后,从有了皇帝的那一刻开始,所谓的“禅让”就已经成为上古传说,大家都是为了皇位而进行血腥厮杀惨烈争夺,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似乎出现了“复古”的迹象,而皇帝所做的保证又确实值得信赖。
翁皇后一谢再谢,先是说先皇识人之明,又说托付之效,其实就是在敲死钉脚砖而已,让皇帝没有任何反悔的余地罢了。
看着感激涕零的翁皇后,听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一瞬间安宁公主竟然有些恍惚了。
因为翁皇后说的这些话,恰恰就是她曾经不止一次对张启阳反复提起过的话语。
当初崇祯皇帝曾经慧眼识人,也曾给过张启阳托孤托国之重,但是后来张启阳却势力大涨,虽然最终光复了大明朝,却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
当时安宁公主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张启阳会造反,担心他会带着毅勇军杀到江南,来一次改朝换代颠覆了大明的江山。
当时的朝廷根本就挡不住张启阳做任何事情,只要张启阳惦记上了金銮殿上的龙椅,只要他想过一过做皇帝瘾,那就真的无可阻挡了。
那个时候的朝廷不具备和张启阳一较高下的能力,反而处处需要张启阳的保护,当时的安宁公主连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说出翁皇后刚刚说出的这些个溢美之词,对张启阳进行大肆赞扬,就是希望他能够遵守前言不造反。
时过境迁,张启阳却没有造反,看着眼前的翁皇后,安宁公主马上就想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个时候的自己和现在的翁皇后没有任何本质的分别,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力,却又想保住最宝贵的东西。
唯一的区别就是安宁公主是为了自己的兄弟,而翁皇后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仅此而已。
看看现在的皇帝,再想想当年的张启阳,安宁公主已经彻底明白了。
能不能保住皇位的关键,不在乎这些溢美之词,而是在于对方究竟想要做什么。
连永王都对皇位缺乏足够的兴趣,已经明确保证到了合适的时候会把皇位交出去。
作为永王的老师,当时的张启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说勇毅公是大明朝的血忠之臣,确实实至名归。
扶保太子定鼎江南,光复故都恢复大明,要是这样的功劳都不算是忠臣的话,那天底下就真的没有忠臣了。
但安宁公主却很情形的知道,张启阳不是岳武穆文天祥那样的忠臣,虽然他确实不会造反称帝不会自立为王,并且他却对朝廷对皇帝的唯命是从。
从本质上来看,张启阳就是一个权臣,一个彻头彻尾的权臣,但现在的朝廷却是因他而立,现在的大明朝却是因他而兴。
张启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或许只有现在的皇帝最清楚。
安宁公主已经不关心这个问题了,就好像她不关心将来的大明天子到底是自己的兄弟还是自己的侄子一样。
当安宁公主回过神儿来的时候,翁皇后却是说起另外一件事情:给长生找老师的问题。
过了年之后,长生就已经三岁了,按照传统,皇子四岁就应该入学,七岁就应该“出阁听经”。
不论年幼的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具备了那样的学习能力,至少要做一个样子出来,至少应该有所准备。
所以,过了年之后就应该正式为朱长生找老师了。
这是先皇唯一的血脉,又因为早就有了继位的具体日期,复隆皇帝的儿子朱长生就是事实上的国之储君,他的老师就是太子师,以后就是帝师。
给太子找老师,那是一件非常要紧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太子师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个人,而是一个班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宫学官。
复隆一朝的开创,其实就是建立在东宫学官的基础上,不管是蔡枫华还是王宣同,当然也包括许文才和张启阳,都是崇祯皇帝亲自为复隆皇帝选的老师。
事实证明,这些人对于复隆王朝的建立,对于大明国祚的延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皇嫂所言极是,确实应该给侄儿找个老师了,这事我已有了计较。”皇帝说道:“我想好了两个人选,给皇嫂参详一下。皇嫂以为勇毅公如何?”
勇毅公张启阳?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翁皇后已经有了腹稿,早就确定了几个老师的人选,但却从来都没有想过张启阳这个人。
皇帝这么一说,她立刻就明白过来。
让张启阳给儿子当老师,至少是老师之一,绝对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合情合理,最要紧是对眼下的政治局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张启阳是复隆皇帝的老师,当时的身份是稍微低下一些的“侍讲教授”,而现在的皇帝恰恰又是从“新华军校”里边出来的,绝对可以算是张启阳的嫡传弟子,就凭这份资历,给朱长生当老师绝对是够资格了。
三代帝师的身份啊,何等清高何等尊贵,而且这么做的话,对于未来的局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现在的张启阳不可能再如以前那样亲自讲课亲自教学,但仅仅只是挂一个名号也可以呀。
“勇毅公为师,那自然是极好的,陛下说的另外一个人选是谁?”
“许文才!”
许文才也曾做过复隆皇帝的老师,同样是职位比较低的“侍讲教授”,并且和张启阳的私交甚厚,曾是毅勇军前期的监军,和毅勇军方方面面的关系那就不用说了。
更要紧的是此人人品清贵,德行和操守都没得说。
现在仅仅只是一个修撰史书的闲职,若是能够启用的话,同样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