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砰砰”
两队学生兵全都是精选出来的,分列左右,端着火铳以标准姿势射击。
“住。”随着张启阳的一声号令,所有人都停止了射击,以熟练的动作收枪。
“报数。”
“甲队共击发四百二十次,乙队击发五百八十一次!”
在同样的时间之内,两个人数相同的队伍,射击次数竟然相差这么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乙队使用了新式的“子弹”。
这样的测试已进行过三次,事实证明新式“子弹”可以把射击速度提高四成上下。
使用这样的新式“子弹”,相当于提高了四成的火力密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张启阳却很不满意。
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这种新式“子弹”,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子弹,而是纸弹!
所谓的纸弹其实就是把发射用的火药和实现杀伤的弹丸同装在一个小小的纸筒之内。
如此一来,就让火铳的装填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和量化,每一次的装填都可以确保是最标准的定量。
张启阳一直要求装备部朝着“弹药一体”的方式进行钻研,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枪械。
先装填火药,然后再填充弹丸,这是最原始的手法,武器必须有所进步,而“弹药一体”则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有了张启阳亲自确定下来的大方向之后,足足用了半年的时光,才终于取得了部分成果。
所谓的“弹药一体”最初并不是用在火铳之上,而是最先应用于火炮这样的大型武器。
火铳用的纸弹虽然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技术进步,但却仅仅只是使用方式的进步和量化,还不具备本质上的变化。
也就是说,使用了纸弹之后,依旧是很原始的火铳,而不是张启阳梦寐以求的步枪。
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而言,已经具备了制造长筒简陋版步枪的可能,但却造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子弹。
所以,在张启阳看来,学生们使用的武器依旧是原始的“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枪”。
纸弹的出现,只是在细节方面的工匠式改良,而不是质的飞跃。
新华军校对于武器的研发远远不能达到让张启阳满意的程度,但是在民生方面却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脚踏式的纺车。
众所周知,纺车千百年来就是手摇式的,一手摇着木纺车一个手牵引丝线,这就是典型的纺织动作,并且早已深入人心。
而对于强酸的使用,则促进了冶炼工艺的进步,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式得到人们常说的“百炼精钢”,坚固耐用的齿轮和弹簧随着可以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了,直接促成了新式纺车的出现。
这种新纺车已不再是传统的手摇式,而是改为脚踏式,效率至少比传统的老式纺车高出了六倍以上。
这同样是张启阳提出的技术构想!
但不是说张启阳提出的所有的构想都是好的,比如说那个蒸汽机,就成了一个笑话。
张启阳曾经试图制造出一台可以提供极大动力的蒸汽机,毕竟那是曾经改变世界的东西。
在花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之后,大明朝的第一台蒸汽机终于制造出来了,但却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反而成为一大败笔。
这个足足有两间房屋大小的东西,需要好几个人仔细伺候着,在烧掉了大量的石炭之后,所能够提供的动力还不如一头驴呢。
在缺乏足够前置技术的情况下,想要直接点亮“蒸汽机”这个关键的技术,完全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是张启阳明白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也不能在事实上做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
张启阳很希望可以出现一场“工业革命”,但却事与愿违,最先呈现出欣欣向荣迹象的反而是农业。
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土地的重新划分,老百姓的耕种热情空前高涨。
而玉米、番薯、土豆等等这些外来高产作物已有了好几十年的种植历史。
最要紧的是灌溉技术的提高,对于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