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鲁国国君,居然沦落至此,不由令人唏嘘。
但春秋走到了现在,或者说再走几十年,不用说鲁国国君的命运好不到哪里去,其他列国诸侯,如晋国、齐国、卫国、郑国等等这些曾经强势立足于春秋江湖的诸侯,甚至大周王朝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谓礼已崩乐已坏,春秋时代,就是走向诸侯反了天子、大夫反了诸侯的历史,然后,是家臣反了大夫,到最后就是老百姓反了贵族。
这叫什么?这就是到后来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这些扯得有些远了,春秋时期貌似农民大起义这样的情景是不存在的,但家臣反了大夫这样的历史,很快就会到来。
这里,我们得交待一下公冶。
此时的公冶是鲁国一位大夫,从他的表现来看,可谓是忠君爱国,知礼守节,用当时的标准来讲,是一位好大夫,贤人。
公冶源于季氏,据说季氏第一代宗主公子友的一个后代名为冶,即季冶。由于季氏源于鲁国公室,就以公冶自称,这就是那位公冶大夫。
公元前544年5月,公冶奉季孙宿之命迎回了国君鲁襄公,但这趟差事让公冶对季孙宿彻底不满,回国后,他立即作出了将自己的食邑全部归还给季氏家族的决定!
据说,公冶召集了自己的族人开会,在会上公冶慷慨激昂道:“欺骗国君,还要陷吾于不义,季氏这是在玩火自焚。走吧,大家从此不再是季氏的人!”
不再是季氏家族的人了,那就自己另立炉灶吧。
从此,鲁国就有了一个公冶氏。
大夫公冶可不象鲁襄公那样活,人家都怕你季氏,老子偏不怕。
据说,公冶虽然公开与季氏决裂,但他并未辞官,与季孙宿仍旧在同一朝堂共事。
只不过,公事公办,公冶并未因此而忌惮什么,也不怕季孙宿会对自己有所报复。
心底坦荡,魔鬼亦有何奈?
但除了公事,公冶坚决做到绝口不提季氏!一直到老死,公冶始终不忘这个初心。
公冶去世前,交待儿子道:“父亲生前,得到了国君卿大夫冕服之赐。但这并非是父亲凭着功劳与德行得来的,所以父亲一生都未曾使用。父亲死后,你们绝对不允许以此冕服来敛葬。
对了,如果季氏家族有人来吊唁送葬,你们务必拒绝。无论生前,还是死后,父亲都不愿与季氏发生任何关系!”
要知道,季氏家族可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在后来叔孙豹去世后,叔氏家族由于内乱而得到严重消弱,季氏家族的地位俨然代表了鲁国,谁敢捋其虎须?看看卞邑大夫,因不服季氏家族就惨遭灭族。
但这就是春秋那个年代一些士大夫的风骨!
据说,公冶氏家族后来出了一位大牛人,公冶长。这里用了据说,是因为公冶长这样的所谓大牛人,其故事真的很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公冶长,据说公元前519年出生,公元前470年去世,经历的是春秋末期,公冶氏,字子长,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被后人评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有人说公冶长是齐国人,也有人说是鲁国人,这个都有可能。
因为公冶家族得罪了鲁国的季氏家族,在鲁国可能呆不下去,逃到了齐国。
公冶长是鲁国人也好,是齐国人也好,可能现在的人们会争论,但好在齐鲁都是山东的,这样省级争论应该是可以避免了。
让公冶长闻名天下的,首先是儒家经典着作《论语》二十篇章中的第五篇,就以《公冶长》为名。
但通篇下来,也仅在首章有过关于公冶长的记录。原文是:“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意思就是孔子评价公冶长这个人,值得嫁女给他,因为他虽被投入大狱,但凭着自己的本事最终无罪获释。
孔老夫子可不是随便评价公冶长的,因为他还真的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这样一来,公冶长就成了孔子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