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念兹在兹:为什么臧孙纥拒不执行季孙宿缉拿盗贼的命令?(2 / 2)

这里的“谟”,通谋,由于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一些故事,所以叫《大禹谟》。念兹在兹,后来就成为一个成语,其意就是念念不忘。

有意思的是,记载《大禹谟》的《尚书》,被认为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我们一直在说,儒家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其中《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代时称《尚书》。

“尚”的意思是上、上古之意,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录的是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中期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作者应该为记录帝王言行的史官。

古时称赞一个读书人“饱读诗书”,这个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

《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这是因为《尚书》在秦朝时被列为禁书而被焚,按理是绝版了。但谁也没想到,有一个叫伏生的儒门弟子,冒着被灭族的风险,将包括《尚书》在内的一些儒家经典书籍偷偷藏在自家房子的墙壁夹层内。

秦末烽烟四起,伏生与大多数儒生被迫流亡他乡。后来,有一个叫刘邦的牛人平定了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伏生终于回到故居,急不可耐去拆墙寻书。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故居遭受战火洗礼,大部分经典书籍已经焚毁,其先前冒死抄录的《尚书》也仅剩下28篇。

伏生把这28篇《尚书》残本重新予以整理,因担心留着此书会遭到秦王朝时那样的灾难,于是用心牢记后毁去该残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伏生以熟记的《尚书》28篇为教材,在山东原齐鲁一带以教书为生。由于《尚书》内容太过经典,向伏生学习的弟子越来越多,伏生因此而名动天下。

大汉王朝到了汉文帝时,汉文帝遍求《尚书》而不得,听说伏生之名后,下令召见。但此时的伏生已经年逾九十,居邹平养老,根本不可能赴京。如此大儒,汉文帝也不敢怠慢,于是派大臣晃错赴邹平见伏生。

伏生年事已高,可能患过中风什么的,反正连口齿也不清了,全世界唯一能够听懂伏生言语的只有其女儿羲娥。于是,伏生口述,羲娥翻译,总算将伏生手头的《尚书》28篇给记了下来,经分类整理后,形成41篇,这便是后世所称的《今文尚书》。

相对这《今文尚书》,当然是《古文尚书》了。有意思的是,据说,古文尚书的面世,与伏生的壁藏尚书同出一辙。原来,焚书坑儒时,孔子后裔也将《礼》、《论语》、《孝经》、《尚书》等经典儒家著作的简书壁藏起来。

到了大汉王朝时,汉景帝之子刘余被封为鲁王,其王府与孔子故居孔府相邻。鲁王在扩大其王府时,偷偷侵占了孔子故居的一些地盘,拆除部分孔子故居。谁知这种破坏文物古迹的恶行却无意中让壁藏于孔府的一些儒家经典著作问世了。

但是,由于这些简书都是先秦字体蝌蚪文字,所以谁也没办法读懂。没办法读懂就有故事了,反正谁也不懂,而且与市面上流传伏生口述的《尚书》确实有许多地方不同。于是,人们把伏生所传的《尚书》称为《今文尚书》,相对应的,孔府壁藏的尚书便被人们称为《古文尚书》。

由于古文尚书很多人看不懂,那能看懂的当然是人才了。这种人才,相当于后世的古文研究员。古文研究员当然要深入研究,而且历代都有这样的研究员。

其中有一位研究员便是东晋时期的豫章内史梅赜,经他研究,据说最终将孔府壁藏的《古文尚书》给完整地翻译了出来,共五十九篇,而且还有孔子后裔孔安国作传,顿时哄动一时。

但是,经后来更厉害的研究员研究,如后来的宋代吴棫、明代朱熹以及清代阎若璩和惠栋等大佬的权威认定,证实梅赜搞出来的以孔安国作传的《尚书》是假冒伪劣产品,系伪造《尚书》。所以,这部《梅氏尚书》最终被定名为《梅氏伪古文尚书》。

但是,哪怕是伪造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书中的精品文化令人哪怕明知是伪造的,也选择阅读。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名言,不知有多少出自这部伪尚书。

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等等。

好了,尚书这样的儒家经典,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当然,现在我们还得继续讲鲁国的故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