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先讲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民国十年,南部海滩,离大海只有两公里的一个名叫“状元村”的渔村里。
村名的由来,往长远地说,其实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修改了。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海域附近一带的渔民是不能够入塾念书的。但即使这样,村里仍出过一名状元。为了纪念他这才改了名字。
几年后,那名状元返乡,还带了一队威风凛凛的军队。
据其称那是吴三桂的绿林军分镇之一,他现在投奔在吴三桂旗下。召集了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并表明来意。
他们要村民提供很大量的海类产品食物;作为回报,他们会就着附近的河流给村子修建一座大淡水库。
由这名状元做担保,乡亲们放心,立刻就达成了口头约定。便是各司其职的时候。
首先是渔村,因为当时以马为力,算得路途遥远,加上运输方式比较落后,等海产品运输到昆明的时候,已经臭了。真正还能做成菜端到吴三桂餐桌上的数量十分有限。
因此,算不得完整完成约定。让绿林军挑了毛病,之前说好的修建一座大淡水库,只草草下了根基就撤军。而那名状元也随军队离去,从此再没回来过。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前后不过两个月时间,知道这事的人也并不多,即使到了民国年代末,野史上都找不到这笔记载。
吴三桂兵败以后,有一位大官巡视到这儿,看那水库基石就这么荒着,乡亲们却饮水、洗澡、做饭都在河水,着实不干净,这才正式拨款让这方面的人才来重新修缮。
淡水库终于修成了村民们自然很高兴,但有一点大家都很不乐意。他们吃河水的时候,从来丈着肚量随便吃,不要钱;现在水库成了,变成了国有财产后却要收铜元。
因为这事几个村子的人曾联合找镇上闹过,但清朝落末后全国各地都在百业待兴,都忙着呢,谁有空管你这些破事?用他们当时的话来回答:你爱吃不吃。
几番哄闹无果,只能选择默默接受。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世代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们来说,可是至理名言。
而且他们的宗教信仰就是“海神”,几乎每年的特定日子,都会举行一次堪比春节一样隆重的祭祀大典。祖祖辈辈人的风俗,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摒弃。祭典过后,才是正式出海捕鱼的旺季。
然而,事情就发生在那一年,那段时间。
每年旺季,渔民们都习惯成群结队作业。安全,一人若有事儿,其他人好来帮忙。但同时也有一个忽略不了的问题。
——便是大队渔民集结在一起,而鱼就那么多,有人有收获,就有人没收获;有人多打了几条鱼,就有人得少打几条。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为捕到更多种类更值钱的海产物,其中有两三家人就趁着风和日丽的日子,脱离队伍将渔船划得很远,划到一带他们从未踏足过的海域去。
果然人人满载而归,看着船里条条异常肥美的鱼,就如同白花花的银钱,都忍不住乐开了花。并且相约以后还是他们几个人,还来这儿打鱼。
返航的时候,三条渔船中靠左边那条的船帮子突然发出“咚”地一闷钝声,船抖了一下。似乎撞到什么东西了。
男子放下长杆去往船头查看,只见水面飘着个表面轮廓圆乎乎的东西,像颗球。
他伏身捞起来一看,只一眼便吓得魂飞魄散,下意识地反手仍出去。
因此,其余两个村民还笑话他呢,说他见鬼啦?一惊一乍的这是做什么?
他吞了口水压惊,还真“见鬼”了!不过不是鬼,是颗人头。
起先觉得“白花花”,自是皮肉和毛发都已经脱落殆尽,只剩骨头。而因为在水里泡了不知多少年,眼眶位置以及鼻孔位置,乃至参差不起的牙齿上都不同程度附着着些蜉蝣生物,一红一黄,小的如同芝麻豆子密密麻麻,大的则已经长得老长,就像透明的蚯蚓一样,还会摇摆自己的身躯。
实在太恶心了。他被吓着了所以才会有这种反应。
起先两人都不信他的话,直到寻找之下果然让他们看到另外还有几颗,甚至手骨腿骨都有,这才相信。
并且顺着这些骨头飘来的方向,三人都亲眼目睹了远在几里外,那座藏在云团后面的岛。
他们来之前怎么都没看见?而且在这捕鱼也有好几个时辰了,怎么也没注意到?
当即三人发生了意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