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装裱浆糊之祖传配方(1 / 2)

我是文物修复师 莫鞑 5196 字 2023-05-21

装裱跟修复很多时候,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江东美院中国画专业也开设装裱修复相关的课程。

不过是国画专业大三的时候才开设。

讲授的内容有:中堂、对联、横披、镜片、扇面、册页、染绫、染纸等工艺课及装裱史、色彩学、书法鉴赏、国画鉴赏、中国文化学、临摹仿古(初级、书画收藏与保管、博物馆学、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理论课。

跟美术史一样,对于这些理论都是泛泛而谈。

在本科阶段,很难精专。

当然,除了这些理论课程之外,还有实践操作训练,也就是传统手工装裱教学。

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一门工艺课。

所以在场的四个妹子,真正接触的装裱训练的人,也就只有学姐邱玲。

然而,她也局限于了解掌握,却不精通。

这是女性天生性别的弱势,大部分的妹子,动手能力都是渣渣。

想想女司机以及游戏里面一起开黑的妹子就懂了。

所以邱玲提出来帮忙,苏亦也拒绝了。

这是一场群戏。

不能厚此薄彼。

再说,装裱字画这活,很多时候一个人就可以搞定。

从理论来说,装裱国画,传统的方式大体上分四个步骤:托画、镶边、覆背、装杆。

当然,这四个步骤也只是大概,方法方式不同,实际操作不一样。

但不管干啥,字画装裱第一部,既不是托画镶边,也不是覆背装杆。

而是调浆糊。

没有错,就是调浆糊。

不管是装裱还是修复,浆糊拥有都是传统手工装裱修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而且还是核心环节。

浆糊,是整个书画装裱工艺中的一种关键材料,各类裱件层与层之间的粘合全靠浆糊。

浆糊的制作和使用水平,是决定书画裱件能否平挺、会不会发霉或遭虫蛀以及是否会瓦卷变形的重要因素。

所以,装裱学徒,就是从调配浆糊开始的。

浆糊调配得好与坏,最终决定着装裱修复的保存年限。

越是厉害的字画装裱修复师,对于浆糊的要求就越高。

“你们先看看,梨花还有班长你们俩感兴趣的话,可以让学姐指导你们,我先去调浆糊了。”

说着,苏亦就拿起架子上的小盆,准备装原材料。

调配浆糊是一个大学问。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调配的浆糊都不同。

有个不太严谨的说法,就是装裱工艺都已经有15年了。

那么多年,古代的装裱工匠,早就把浆糊的配方给玩烂了。

明代的大收藏家周嘉胄就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装潢志》,这是第一本系统的装潢学专著。

这位老爷子在书画收藏、鉴定以及装裱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搁现代,那绝对上各种收藏鉴宝综艺节目常驻嘉宾。

《装潢志》就专门记载过浆糊的配方,不过他是江南人,被称为金陵三老之一,他是在研究江南地区装裱工艺的基础上著成此书。

所以里面浆糊的配方也偏向江南气候。

属于南方浆糊配方。

可以说《装潢志》是学院派装裱修复师,绕不过去一本书,至于为什么局限于学院派,原因很简单。

草根派或者从传统学徒工开始干的装裱工,你让他们跑去研究古代著作就有点为难人家了。

装裱修复行业里面,流程的就是师徒制,也不仅仅装裱修复,整个修复行业或者传统技艺行业,大部分都流行的师徒制。

谁让古代匠人的培训体系就是师徒制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