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8年,六诏的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
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段氏世家》记载:“段氏,武威郡姑臧人也,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
大哩段氏在整个南诏国时期,在朝廷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段酋踪、段诺突、段谷普是清平官,段寻佺、段全葛、段观音逻、段附克、段酋迁、段君利、段旋忙凑是大军将,还有军将、曹长、入唐使、国师、安宁城使、大部落主等多人。
据统计,在南诏国不到3年的时间里,大哩段氏就有清平官5人、大军将7人、军将1人、入唐使6人。
公元9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8人,并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南诏政权崩溃。
公元929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消灭郑买嗣,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国号天兴。
第二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改国号义宁。
此时已经是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因为才华横溢,为杨干贞所嫉妒,被他追杀。
后来,段思平在军师董伽罗的帮助下,向东方37蛮部借兵,并于公元937年进攻大哩,讨伐杨干贞,诛杀其弟杨昭。
杨干贞连夜出逃,跑到了鸡足山。
公元938年,灭了义宁国之后,44岁的段思平正式即位,国号大哩,成为大哩国的开国皇帝,号神圣文武皇帝。
从938年段思平建大哩国开始,大哩段氏家族真正走向了富贵的巅峰!
据史载,段思平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权逐步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几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国的国力与日俱增。
《桂海虞衡志》中的8个字可以充分说明大里取得的成就:“地广人庶,器械精良”。
到了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小说中的段誉统治时期,大哩城中,方外诸技、八方歌舞,日夜笙歌于五华楼,盛况一方,大哩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这种繁华一直到蒙古部落的崛起,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扑向大哩,并出奇兵翻越点苍山,攻大哩城。
段兴智和清平官高泰祥率军与元军死战,元军战死8万余人,因瘴气中毒死5万余人,而大哩国军队死伤也达6万人之多,已经无力再与元军抗衡,大哩城也被元军攻下。
后来段兴智被俘,送到无为寺翠华楼。
忽必烈学诸葛亮治夷之策,亲自为段兴智解缚安抚,令其为摩诃罗嵯(意为王,仍然负责总管大哩。
从此,段氏成为大哩世袭总管,虽然失了皇位可仍是大哩的实际统治者。
自南诏至段思平,共289年,大哩段氏世袭清平官;
自段思平建大哩国,到忽必烈攻占大哩,大哩国亡,历时316年,经22帝;
段氏被元朝封为大哩总管,继续统管云南,历时121年,经11代总管。
大哩段氏皇族政权从唐朝一直持续到元朝末年,横跨3个朝代,拥有6多年极富极贵的辉煌。
直到1368年之后,元朝被朱元璋建立的大明逐出中原。
1383年明朝以傅友德,蓝玉,沐英为统帅远征云南。先下昆明,元朝梁王投滇池自尽。
大哩段氏向明朝请将,希望像元朝一样市守大哩,作为屏藩。被朱元璋拒绝。
明军攻入大哩,灭了段氏。大哩段氏至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攻克南云后,明军将大里所有有文字记载的书籍全部收缴后,“在官之典籍,在民之简编,全付之一炬——《滇系·典故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段氏族裔被迫迁徙,有的迁徙到了内地,有的隐姓埋名,有的被迫改姓,直到洪武晚年大赦天下,部分段氏后裔才回到大哩。
而段霁云的祖上就是返回大理的段氏族人,明清时期的段氏早已经没有了先祖时的辉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世家,尤其是千年世家,其家族底蕴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