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不断给朝廷挖坑(2 / 2)

“多谢颜节度指点。”

李倓若有所思,对颜季明再次拱手作别。

等他走后,李萼当即从后堂走出来。

“他相信了?”

“不知道,但他肯定会把这件事告诉陛下、还有他那几个谋士和大臣。”

颜季明嘴角微微扬起。

他所说的那点法子,其实就是后世放贷的一种。

在古代,还有另一个名字,

叫青苗法。

后世大部分人都以为青苗法是王安石在改革时独创,

但实际上,唐朝中后叶早已经出现了青苗法。

目的,就是为天子创收。

若是对其加以改良,再派合适的人去执行,确实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钱粮问题。

但,

事情的发展会这么美好吗?

开头是一锅清汤,

而随着每个人在接到手时都会往里面添加一点东西,天知道最后端上桌的是一锅什么玩意。

王安石的下场,其实已经说明了一部分问题。

颜季明只不过是让它出现的时间提前了一点。

而实际上,朝廷现在虽说艰难,但仍可以尽量维持运转,若是安史之乱提早结束几年,它都能慢慢恢复过来。

它所代表的,毕竟是一个国家。

李萼问道:

“若朝廷发现很难把放出去的钱粮收回来怎么办?”

颜季明耸耸肩,道:

“到那时候,朝廷就倒了。”

反正怪不到自己这边。

颜季明在建议官衙放贷的时候,总是以自己治下的几个郡为例。

对他来说,这是成功案例。

但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不能开的口子。

各处城池中,有不少工场作坊都是以官衙借钱给私人开办起来的。

但颜季明能以极强的手段和渠道,保证工场作坊直接度过前期的难关,进入盈利期。

因为商队只要出了河北,北方大都是外族人的聚居地,乃至于东北方的新罗等国,瓷器在那都有销路。

瓷器在本地其实也有销路,但所产生的利益远不如上者。

一批又一批商队组织起来,就能源源不断地给颜季明带回大量的钱粮和货物。

同时,他也能保证那些借钱的百姓百分百还钱。

还是那句话,兵马即强权。

颜季明不惜血本养兵,虽说其麾下势力还不能算是一个藩镇,但已经有了雏形。

在他治下,只要是颜季明的号令和法度,上到官府下到军民,大多都得奉行。

同时在借钱之初,他还会让手下官吏严厉审核借贷者的身家资产,令其拿出相应的东西作为抵押。

一旦赔本甚至是血本无归,颜季明就会拿走他们的抵押物。

房屋、地契、反正是他们所有的财物,哪怕是他们自己本身。

这样做,看似已经是毫无人性了。

但颜季明所借钱的对象,几乎都是河北本地的豪族大户。

他手里有兵,后者不敢耍赖。

而且就算是他们赚了,颜季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坐着收钱,因为所有工坊内,官府都能分到最后的红利。

反之,若是血本无归,大户们就得赔付官衙相应的本金和利息。

凭着这个手段,颜季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大片的土地和奴隶握在了手中。

他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人手中抠出后两者。

地方上的豪族大户虽然权力较小,但对于土地兼并向来乐此不疲,何况河北最早受到战乱,不少大族受到重创,急于恢复。

颜季明给他们开出了一个极为美好的前景。

即利用工场的盈利再度振兴家族。

但这个前景,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

颜季明从所有大户中特意选出了一些较为听话的,决定分给他们部分利益,将这些人立为标杆,诱使更多的大族进行“借贷”,甚至是投资进来。

最后,再让他们莫名其妙就欠了一屁股冤枉债。

其中多是李萼等官吏在下场操手。

为此,颜季明牺牲了相当一部分公信力。

不少河北大族已经不再完全相信他,甚至是对他加以防备。

但对于士卒和百姓来讲,前者得到了足够的钱粮,凭借军功可以受赏土地;后者则是拥有了谋生的行当,凭着力气至少可以勉强养活一家人。

颜季明和李萼等人商量后,将原先的均田制再做更改,其内容则变为:

家属中有天雄军士卒身份的男子,其所在户,可获得额定数量的田地。

既然不少事情都已经做完了,颜季明终于可以将全部精力再次放回到经营自己的势力上来。

李萼曾和颜季明谈过一次话,大致意思,就是颜季明之前施行的大部分措施,都太过于保守,完全不符合他的野心。

七月初,

随着颜节度带着天雄军回到常山,同时向各处传达了朝廷的旨意:

即封颜季明为魏博镇节度使。

所有人惊愕之余,却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

颜节度下令在各地开办寒士居,准许寒门和平民出身的读书人通过考试直接应试官职,用于填补魏博镇里中低层官吏的空缺。

此消息传开,当即让已经安静了许多时日的河北,再度掀起惊涛骇浪。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