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惭愧归惭愧。朱元璋不会因为这一点点惭愧,而动摇大计的。说不客气的话,他朱元璋这辈子对不起的人太多了,别的不说,李善长他对得起?刘伯温他对得起?
能成大事,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有些绝对的。但是,对于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并不多挂在心上,否则单单这些惭愧,都足以将人给压死了。
不过,这妨碍朱元璋在最后的时光多教授朱允炆一些东西。
是真东西。
朱元璋不知道历史上的自己,最后教了朱允炆一些什么。但是他知道,与而今教一定不一样的。
因为期望不一样。
历史上的自己,大抵是希望朱允炆能成为太子朱标一样的仁君。而今他却想教出一个枭雄。因为只有枭雄,唯利是图,不被仁义道德束缚的君主,才能会在战争的压力下寻找对自己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推进工业革命。
只是朱允炆战胜何夕的唯二两个机会。
第一个机会,就是朱允炆在他死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北京,诛杀朱雄英。朱元璋不觉得,朱允炆能做到。如果太子在,大概能做到的。而朱允炆却不行了。
何夕更是准备了两三年了,如果还能被朱允炆如此拿下,那就是傻子了。
第二个机会,就是推行工业革命,以南京的体量优势,人力,物力,将领等各方面的优势,平推了北京。前提是,朱允炆能独立思考,不为方孝孺等人的仁义道德所束缚。
这一点上,就是朱元璋一直教他的。
朱元璋也看出了,朱允炆内心深处的阴狠。但是却不够。朱元璋觉得,如何朱允炆什么时候下定决心杀他。反而说明,朱允炆有可能胜过何夕。
装仁义,装得不够,内里阴狠,却又不够阴狠,更重要的是,因为装得仁义,却以为自己真仁义,反而不知道怎么下狠手。比如,历史上的朱允炆下令前线,勿杀我叔父。结果,就是他这一道命令,让燕王数次险死还生。
在朱元璋的教导之下,朱允炆大有长进。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依旧是这个毛病。
装仁义这一点,不如张士诚,阴狠毒辣,不及陈友谅。至于行军用兵之道,知人善用之法,心胸豪气,推赤心入腹中,都不行。
朱元璋说道:“戴神医,朕走后,你去告老还乡吧。允文。”
朱允炆说道:“孙儿在。”
朱元璋说道:“这一件事情,就是你来办吧。我死之后,不要怪这些太医。”
朱允炆泫然垂泣,说道:“孙儿明白。”
朱元璋说道:“哭什么哭?去送送戴神医。”
朱允炆收拾心情,将戴神医送出去了。
片刻之后,朱允炆就回来了。
朱元璋修养片刻,似乎有了一些力气,淡然说道:“吩咐了没有?”
朱允炆一愣,说道:“已经吩咐了,戴神医一定会守口如瓶的。”
朱元璋说道:“你明白就好。”朱元璋说道:“元史修好了没有?”
朱允炆说道:“苏伯衡已经呈上样本。”
朱元璋说道:“拿来我看。”
朱允炆说道:“皇爷爷,您的身体------?”
朱元璋说道:“这是我在世上最挂念的一件事情。我做好,我死不瞑目。”
朱允炆听朱元璋说到这份上了,还能说什么。只能答应一声,叫人抬来两箱子书稿,这就是元史。
或者说新元史。
这一部元史,由苏伯衡主笔,在原本的史料之上,增删修改,对宋濂版元史简直是开膛破肚,没有多少相同的。
其实,就苏伯衡来说,这一部元史,远远称不上完善。原因很简单,元代的史料不够,而且还有大量的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