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震撼史学家(2 / 2)

永乐三年,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

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永乐五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卷,成书1195册。《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而《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

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余册。

《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移都京城,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

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19位善书人。

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了。

隆庆初年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

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

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

《永乐大典》残本约4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个单位。

从二十世纪初,就不断被藏书家所摹写、复制。像傅增湘、嘉业堂这些收藏过《永乐大典》的藏书家和藏书楼都曾经仿真复制过《永乐大典》。

也有的图书馆将复制的《永乐大典》用来交换华夏保存的《永乐大典》胶卷,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

但就目前来说,永乐大典的全本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发现。

当陈渊将镜头对准这些历史遗留下的古籍时,直播间里的史学家全都骇然于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