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从阁老到社畜:朕让你们体验996,是你们的福报。(1 / 2)

刘贺以雷霆之势,对大汉的中央朝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一日的大朝议结束之后,朝堂大改制的诏书连同《衙署会要》就通过驿传送往了各个郡国。

在一个又一个驿卒的接力之下,改制的消息半个月之内就将传遍大汉帝国的各个角落。

这次朝堂大改制,对地方郡县和诸侯国的影响并不大,所以成败的关键仍然在长安城。

长安城成败的关键又在未央宫的石渠阁。

只要内阁运作得流畅,只要内阁大学士能够理解“圣意”,那这朝堂改制就成功了一半。

任何一个制度都是有瑕疵的,只要有心之人用心去寻找,就一定可以找到可乘之机。

就像这内阁制,看起来很严密,但也有不少权力的漏洞。

刘贺不奢望内阁制能杜绝“相权架空君权”的情况出现,但若能做到七八成就已经令人满意了。

再加上其他制度的补充和维护制度的铁腕手段,可以让刘贺更强力地控制住朝堂的局面和权力。

推行内阁制之后,刘贺并没有着急地推行其他的新政,而是打算给朝堂和朝臣一个适应的时间。

因为只有这内阁制流畅地运行起来,刘贺的意志才能强有力地从中央朝廷逐层贯彻到地方郡国,而地方郡国的反应也才能直抵长安。

如果内阁运转凝滞不通,那么想要实现政令和民意的上传下达,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内阁从中作梗,更有可能出现政令出不了未央宫了的尴尬局面。

人有思考的能力,动物没有思考的能力,但是二者却又有一个形同点。

那就是他们都怕鞭子。

在改制初期,刘贺必须要举着鞭子盯着他们,不要让他们有任何迟滞的空间。

……

而为了督促内阁流畅地运作,在大朝议结束之后的第五天,刘贺就第一次驾临石渠阁了。

石渠阁在未央宫北宫一座独立庭院中,离温室殿不远,步行不过半刻钟的时间。

和其他的衙署一样,石渠阁所在的宅院也是三进三出,面积着实不小——至少要比门下寺原来所在的宅院大上一倍。

前院是马厩、客舍一类偏房。

中院在正堂的位置是耸立着石渠阁,有七层几十丈高,未央宫的最高点,两边偏房是属官、博士官正校书籍的地方。

后院的一间正房和四间偏房一直空着,如今恰好腾了出来,留给内阁使用。

石渠阁隶属于太学,前来此处的多是博士官和博士弟子。

专门的属官非常少,只有一个二百石的石渠阁令、一个百石的石渠丞领着二十多个小吏杂役负责日常的庶务。

五日之前,刘贺改内阁制的诏令下来之后,这常年冷清的石渠阁着实热闹了起来。

一连几日的时间里,内官和奴婢们进进出出,洒扫除尘,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先是将后院彻底清理了出来,而后又将原来尚书署里的“家当”全部搬到到内阁里。

石渠阁后院的这五间房各有作用,使用的效率倒是极高,没有一间是空置的。

正房是内阁值房,是内阁大学士议论朝政,一同票拟的地方。

房内分为左中右三个部份:中间是一张大案用来围案议政,右侧是七张小案用来分而批红,左侧是留给天子的独坐。

东前厢房是档房,用来存放三个月以内奏书副本——奏书在内阁拆开之后,会让书佐抄录副本用作留档。

东后厢房是库房,存放着内阁运转所需要的各种文房四宝,并兼管内阁的一切庶务和杂役。

西前厢房是文房,设有与九卿二府、列卿相对应的十二书佐——每司设两人,专门誊抄与之相关的诏书。

西后厢房刘贺特意下令空着,包括张安世在内,无人知道天子的用意,也许要再设一房。

三间房各有一令一丞管理,下辖数量不等的啬夫和书佐,再加上杂役也有七八十人之多。

不大的后院塞入那么多的人,自然是热闹非凡,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不影响博士官和博士弟子校理书籍,后院特意开了一个偏门,给属官吏员通行。

至于正门——中院到后院的院门,只有天子和内阁大学士可以出入。

刘贺第一次从正门走进院中的时候,看到忙碌的场景,非常满意,至少从面上看是运作起来了。

“微臣张安世领内阁大学士问天子安。”张安世带着众大学士在正门前拜迎天子。

“诸位爱卿平身吧,进值房看看。”刘贺平静地说道。

“诺!”张安世等齐人站了起来,跟随天子走进了内阁值房。

值房内很朴素,只有文房四宝而已,一应陈设都简单到了极点,不见半点的奢华。

看到这务实的景象,刘贺又满意了几分:作为大汉的当家人,他当然不愿意钱粮被浪费。

“诸位爱卿不必拘礼,坐下谈。”刘贺在大案的上首位上坐了下来。

“诺!”一众大学士这才各自落座,脸上表情颇为恭敬肃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