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咸阳宫中却不如赵不息想象的一样快乐, 反而充斥着紧张的气氛。
年前秦朝堂上爆发了一场战火味十足的争吵,淳于越和李斯差点当堂打起来, 朝堂的儒家大臣和法家大臣吵着吵着化身全武行, 你暗踩一脚我捅你一肘子,堪称大型斗殴现场。
这时候的朝堂风气还是很好的,并不如清朝一般大臣要跪着听皇帝命令, 自秦到明, 朝堂上的君臣之间都还比较和谐,臣子站着大胆发表意见, 君王在首位听取朝臣意见,直到清朝,才有了大臣要跪着听取帝王意见的规矩,朝堂彻底变成了掌权者的一言堂。
风气好的后果就是朝堂上发表不同意见的臣子经常会吵着吵着就打起来,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朝时期土木堡之后, 堡宗被俘虏以后,大臣们群情激愤, 直接在朝堂上将罪魁祸首太监王振的党羽三人活生生打死……
当然打死人的事情还是少见的,顶多就是打个半死罢了。
年前的最后一场朝会上,儒家大臣和法家大臣就直接打了起来, 其余诸家的大臣就袖手看着热闹,除了儒法两家之外, 最忙的就是太医令夏无且了,提着药囊四处给人糊膏药。
直到嬴政开口制止,朝堂这才安静下来。
儒家和法家这次争吵的起因是李斯上谏提议朝廷应当收天下之书焚于咸阳,只在咸阳宫中储存一份用来供给后人阅读。
李斯的这个献策是符合法家“愚民”倡导的,在他看来,各地的六国贵族总是作乱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东西太多了, 聪明人就会贪婪,贪婪就会对朝廷不满,所以就会作乱,若是他们都没有书可以读,自然也就不会觉得朝廷不好了。
儒家大臣们立刻就炸了,他们从师祖的师祖儒家开创者孔子那继承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几乎所有的儒家弟子都立志教化世人。
凭什么要烧书啊?黔首不听话,我们应当教化他们,而不是愚弄他们!
这时候的儒家还是很有骨气的,和后世那些披着儒家皮,满口仁义道德实则龌龊下流的伪君子不同,这时候距离孔孟不过数百年,仁义还是真仁义。
儒家崇尚“教化”,现在还没经历后世数千年的改造变成彻底的帝王工具,自然反对法家的“愚民”提议。
两家大臣吵着吵着就动了火气,直接在朝堂上打起来了,淳于越年纪虽大,可脾气还是很暴躁,直接冲上去就要往李斯脸上揍,也亏得李斯也是略通武术,及时躲闪,这才没被暴揍一顿。
嬴政是很心动李斯的提议的,他觉得李斯说的很对,那些六国贵族就是读书读得太多了,本事太大,总想着违法乱纪,略微对他们不好一点就要闹着造反。
若是他们和黔首一样不识字,没有本事蛊惑人随他们一起造反,整日不瞎琢磨怎么为自己谋求利益,而是要如黔首一样整日为生计忙碌,没有心思和本事想造反之事,那嬴政觉得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过焚书这事毕竟不太好听,若是自己欣然就同意了李斯的提议,那那些儒家大臣必定又要痛骂自己是如夏桀商纣一样的暴君。
嬴政虽说不畏惧这些只能动口的儒家大臣,可总归也不太乐意让自己被骂的太难听。
再让儒家和法家多吵一阵吧。
嬴政漫不经心的想,等到吵得差不多了他再出来同意李斯的建言献策。
大臣还是要吵起来君王才能有方法制衡他们啊,若是朝堂上和和睦睦,没有分歧,那君王才真的要睡不安稳了。
只是临近年关,被他扔到边关历练的几个成年子女也都回了咸阳,扶苏和高等数个子女都是学的儒家,在知道了法家提议焚书之后各个义愤填膺,都来找自己上谏。
嬴政揉了揉额角,有些恼怒,扶苏那个逆子还竟敢大胆顶撞他的君父,和自己吵了一架。
年夜饭也吃的十分不愉快,扶苏为首的多个子女看着自己最亲信的数位大臣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若不是自己压着,恐怕大年夜都能吵起来。
嬴政叹息一声,想着昨夜颇为不愉快的年夜饭,从桌上的书册中抽出了一页信纸。
正是赵不息写给他的回信。
嬴政看到小女儿愿意来咸阳陪自己,心头的郁闷略微散去了一些。
同样是他的儿女,有的公子公主自小在自己膝下长大,得到自己无数关爱和赏赐,却敢在年夜饭上冷脸给自己闹不愉快,有的公主却要飘零在外,一个人孤独的度过大年夜,没有亲人陪伴。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同样是他的儿女,有的公子公主自小在自己膝下长大,得到自己无数关爱和赏赐,却敢在年夜饭上冷脸给自己闹不愉快,有的公主却要飘零在外,一个人孤独的度过大年夜,没有亲人陪伴。
也不知道大年夜的不息独自一人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会不会哭着想念父亲。
嬴政遥遥抬起头,看着东方。
东方的天色微亮。又是一年了啊。
这个年过不安稳的人不只有嬴政一人,儒家法家的争斗也不仅限于朝堂之上。
始皇帝的身体虽还康健,可毕竟也是四十三岁的人了,在这个平均寿命三十岁的时候,已经算是年纪不小了,再加上始皇帝的父亲大父都颇为短命,朝堂上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已经有了一些不平静的征兆。
这次焚书的建言献策,看似是法家主动出手打击儒家,可实则,却也是法家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