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民意民心(1 / 2)

如今雍、霍二家被抄没,各地空出来的大量官吏岗位都被分给了其他南中家族。

没有了这两家的南中,已经不存在体量大到能影响官府的家族了……除了爨家。

然而爨家的家主爨习,原本就是老刘的迷弟,如今又成了太子刘禅的忠实拥趸,爨家上行下效,全都是拥刘积极分子……

其他汉人家族又因雍闿的倒台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虽然现在实行的“阶梯式征税”限制了他们这些家族的长远壮大,但也比过去的日子好过多了。

重新划分为六郡之后,对官吏的需求也增加了,南中汉人家族的政治地位普遍有所提高。

至此,只有造反派受伤的世界完美达成。

“太子、军师,咱们此去,需留多少兵马在南中?”张翼问道。

刘禅与诸葛亮对视一眼,先后浮起笑意,都读懂了对方的意思。

“不留兵。”刘禅淡定道。

“……啊?”张翼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不、不留兵?!”

刘禅点点头:“对,不留兵,一个不留,全都撤走。”

张翼有些不理解:“这……南中汉人暂且不提,夷人历来反复无常,倘若我大军一去,叛乱又起,如之奈何?”

历史上诸葛丞相不在南中留兵,刘禅认为除了是一种智慧之外,更是出于无奈。

而且当时他还在盘算着北伐,不仅不能在南中留兵,还要将南中可战之兵一起带走,迁徙青羌万户入蜀,组建无当飞军。

这样南中无力大规模叛乱,北伐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只是那样的结果就是汉夷矛盾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历史上南中仍旧时有小股叛乱。

倘若给诸葛丞相一个底子更好的季汉,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他一定还能做得更好……就比如现在。

“呵呵,伯恭,依你之见,南中当留多少兵马?”诸葛亮笑问道。

张翼思考一番道:“至少当留一万人马!”

诸葛亮也不反驳,轻摇羽扇再问道:“他们食用所需,是否要向南人索取?”

“这……运粮不易,自当就地取粮。”张翼这次有点心虚了。

“南人农桑畜牧方兴,尚未见成效,如何供养一万大军?”诸葛亮面露笑意。

“……或可命军队屯田?”

“南中何处可供万人屯田?”

张翼:“……”

刘禅此时接过话茬,总结道:“汝留大军防南人叛乱,大军却需南人供养,彼如何不反?一次镇压下去,下次是否需留更多?

“是故压榨愈甚,叛乱愈频,遗祸无穷。届时我等前功尽弃,深陷泥沼,父王凭何北上中原?”

张翼冷汗都下来了,抱拳道:“太子与军师所言极是。是末将考虑不周,自以为稳妥,此时方知乃是取祸之道。”

(90)

诸葛亮笑道:“今既与夷民咒盟,却又留大军在此,岂非自废前功,反叫夷民生疑,倒不如坦荡而去。

“李恢、吕凯等人本是南中之人,马谡在牂牁声望颇高,当无大碍。”

刘禅想起马谡和关兴当时流民般的样子,也是忍俊不禁,扶贫把自己都扶成流民了,那声望能不高吗?

“各地效仿存駬‘弘义军’,纷纷组织青壮自愿听官府调遣,帮助维护秩序。只要我们确实是在保证南中人的利益,他们比谁都怕乱。”刘禅道。

张翼点头:“翼受教了。”

至于那些顽固的死脑筋,仇汉急先锋,那就没办法了,刘禅也只好学学曹老板,当一把强拆办主任。

说罢这件事,刘禅又拿起一件准备当作纪念的藤甲,颇为遗憾的对诸葛亮道:“只是可惜了这藤甲,终究无法大规模装备。”

他本以为藤甲是个物美价廉、生产便捷、适合短时间内大量装备的甲,只有特别怕火这一个缺点。

然而了解过后才发现错得离谱,除了“物美”这一点之外,其他都和刘禅想的截然相反。

藤甲乃是选用南中本地林中合适的老藤,编制本身就很麻烦,还要经过水浸、暴晒、油浸、涂刷桐油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历时两年方可制成。

纵然能改进工艺,但选材环节便已经限制了量产。

怕火虽然是怕火,但铁甲由于其导热速度也同样怕火,遇见大火死的不一定就比藤甲兵慢。

“此物轻便省力,不怕水、不怕潮,如能大量装备,我军步卒防护与机动力定可再升一档。”刘禅敲敲手中藤甲,不无遗憾道。

藤甲防护力在皮甲与玄铠之间,而且很轻,综合性能确实不错。

诸葛亮道:“藤甲虽工艺复杂,制作藤牌却简单很多,以此代替木盾,亦是大有裨益。”

刘禅点点头,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关于武备改进之事,亮还有诸多想法,之后需与太子详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