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博轩见众官僚连连点头不再反对,旋即露出了欣慰之色。
他畅然一笑,便对契机二字做出了细解。
其实也不算复杂,简而言之就是拉拢一众朝臣联合上谏,言中强烈请求太上皇以江山社稷为重,再高座于金銮殿中主持大局。
这样一经造势,就给了李良吉以台阶下,同时,
也给了天下士子一个说得通的理由。而先主,大致会在盛情难却下‘勉强接受。
说白了,就是一场郎有情、妾有意的撮合戏,只要你能奉上一张合适的大床,凹凸相合就能水到渠成。
所谓的契机,不过是人为地去创造条件而已。
虽然逻辑清晰、计划有度,但仍有官员质疑道:「常言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太上皇身为是道德明君,又怎会不介意流言蜚语呢?虎毒尚不食子,帝王又焉能不讲舐犊之情?若真是那样做了,弄不好就会引发讨檄之声。」
「哈哈哈,此言确也有理!」陆博轩先是认可地点了点头,随后又道:「有些事情不宜拘泥,完全可以变通处置。倘若说,先主爱惜名声坚持不复帝位,那我们也可以跟着退上一步。到时,咱们可以谏言说,希望太上皇以监辅的名义参政议政,这样一来,今上的帝位不予动摇,完全可以堵住士子之口,而我等的目的也赫然达成,不失为是备用良策。」
别说,似乎还真可以。
这样一来,今上就变成了庙堂傀儡,这和李良吉亲政并无不同,方法虽然不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效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面对二选一,李良吉又会怎么选呢?
圣意难测,咱们还是不猜为妙,当下要做的,乃是计划实施。
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
商讨完了之后,一行官僚纷纷取出纸笔,酝酿起了自己的泣血苦谏。他们旁征博引、盖以大义、口若悬河、舌如利刃,说得就跟大奉朝已经摇摇欲坠,急需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圣明之君来主持大局。
当然了,这其间也少不了尖锐的攻讦,至于对象,自然是以齐誉为首的各方封疆大吏。
要反击齐誉,光是攻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造成大的风潮来给其施压。
任他军功再高,威望再盛,也拗不过大势所趋。
当下,应该立即去散播消息营造气氛,先让太上皇的回归成为焦点。只要关注的人多了,就能形成舆论浪潮,到那时,只要有人登高一呼,不就有响应者了吗?
舆论导向这种东西,不都是人为营造出来的吗?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