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赵国商会(1 / 2)

虞信将魏齐举荐给赵括之后便离开了,他还需要和乐毅搜查秦国的间谍。

赵括示意侍卫将桌上的奏折搬一半给魏齐,然后便埋头开始处理政务。

这些政务都是赵王丹遗留下来的,赵王丹刚刚掌权的时候还是很勤政的,每天的事务当天都会处理完,颇有一番明君之象。

然而等到上党之围被解,楼昌带着建信君面见赵王丹之后,赵王丹便开始堕落了。

这人呐,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在建信君的带领下,赵王丹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堆积的奏折都快成一座小山了,赵括甚至看到一个月前上报的奏折到现在还没有处理。

站在历史的下游俯视过去,这些问题对于赵括算不上问题,几乎不用思考便能给出方桉。就算少数有难度的,使用纸上谈兵也能推演出办法。

纸上谈兵可不只是打仗的时候有用。

然而,即便如此,赵括也足足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将所有事情都处理完,实在是积压的事情太多。

“全部分发下去,另外,传令庞煖将军,传檄之后第二天还没有回复的县邑,不用通知我,直接派兵镇压。”赵括将侍卫招来。

现在赵王丹已死,正常情况下,赵国传檄而定不是问题,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难免会有几个不长眼的需要大军镇压。

“诺。”侍卫捧着竹简下去。

“大王这么快就处理完了!”魏齐震惊地看着赵括,他到现在也仅仅处理了五分之一的奏折而已,这还算快的了,若是换一般人来,能处理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难道赵括不仅带兵打仗一流,治理国家也是一流?

“都是些小事情,看一眼就知道方桉了。剩下的不用处理了,等地方安定了之后再处理吧。和我去军营看看。”赵括起身朝外面走去。

政令出不了都城说的就是赵括现在这个情况。

“诺。”魏齐跟在后面。

“本王欲效彷秦孝公和燕昭王发布招贤令,网罗天下贤才,魏卿觉得如何?”赵括想了一下,询问道。

他可不想以后每天待在大殿内跟个机器人似的处理事务,如果这样的话,这个赵王还不如不当。

所以他只能找其他人来帮自己干活了。

战国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不完善,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世袭,这种自是不用多说,最典型的就是各国宗室,先天起步就是普通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地步。

第二种是靠举荐,比如虞信举荐魏齐,还有当年宦官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

这种情况呢,其实就是所谓的朝中有人好办事,如果你没有熟人能够举荐你,那你就是再有才华都没用,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选择投靠贵族当门客,来争取这极低的概率。

比如李斯,便是当了吕不韦的门客,才得以面见秦王。

第三种就是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并不是秦国开创的,也不是秦国独有的,东方六国也都是军功爵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秦国的军功爵制是最完善、最彻底的。

相比较前两种,军功爵制更加公平,但选拔的都是军事上的人才,却很难选拔到能够治国的人才。

至于科举啥的就别想了,以战国时期这识字率,就算科举参加的也都是贵族,而绝大部分贵族不需要通过科举便能做官,最后只能沦为笑话。

因此想要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才进入赵国,只能依靠招贤令。

当年秦孝公一手招贤令,天下贤才尽西来,铸就了现在的秦国,商鞅变法更是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燕昭王铸黄金台,引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北上,原本在七国之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燕国迅速崛起,差点灭掉齐国。

若是赵括发布招贤令,不说一统天下,至少成就霸主之位没有任何问题。

魏齐沉思片刻,说道:“大王求贤若渴,乃我赵国之幸。然我赵国大变,六国必然不会放过这次攻打我赵国的机会。”

“赵国遭受战乱,各地贤才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因此选择退却,而来赵国的这群人中还会有一部分人死在战乱之中,这些都是赵国的损失。不若大王等到击败六国,威震天下的时候,再将招贤令传遍天下,这些损失不仅可以避免,也可以使更多的贤才入赵。”

“魏卿大才,一番话让本王豁然开朗,那便听魏卿的,将招贤令延后。”赵括点了点头,他刚刚确实忽略了这一点。

如果击败六国再发布招贤令,效果将增加不止一点半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