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杨安玄长身而起,气宇轩昂地慨声道:「接下来的政务当以民为本,围绕‘减民负、增民利、纳民意来施行。」
从杨安玄嘴中吐出「霸王之始」,辛何等人恭声应是,此刻的杨安玄在他们眼中英武不凡,浑身散发出王霸之气。他们与杨安玄休戚与共,个人的前程、家族的兴衰都与杨安玄紧密联系在一起。
杨安玄雄心勃勃地挥舞着右臂,在空中用力地划出一道弧线,道:「不光要轻徭薄役、减轻刑罚,还要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平安喜乐。」
辛何笑道:「主公在治下兴办学庠,兴修水利,建造慈幼院,让老有所居,幼有所养,百姓感恩戴德。」
习辟疆奉承道:「孟夫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主公身体力行,当可成就霸业。」
杨安玄哈哈笑道:「愚一人力薄,赖诸公合力共为,功成之日,当与诸公共享太平。」
辛何等人齐齐躬身道:「多谢主公。」
杨安玄道:「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因此选贤用能为官吏甚为重要,除逐渐通过科举取才外,还要加强对官吏的考核监督,清廉者升,贪庸者贬。愚有意除循行外,再设考课司,专门执掌郡县官吏考课铨注,循行亦在考核之列,考课司与吏曹分列,归左长史直接管辖。」
杨安玄设六曹,辛何雍公府左长史,管着吏、祠;习辟疆右长史,管着户、刑;赵田为司马,管着兵、工。
吏曹掾是庾欢,此人庸碌但甚为听话,又出身上品门阀鄢陵庾家,杨安玄要利用庾家的声望拉拢世家;而祠部曹掾刘伦是襄阳世家刘讷三子,同样是杨安玄树起的傀儡,两曹大事皆要辛何认同才能实施。
吏曹考课官吏,庾欢出身世家,难免有所偏颇,杨安玄另设考课司,不属吏曹管辖,方便辛何直接管理考官之事,省得辛何与庾欢扯皮。
「建康科举盛况空前,居然有一万六千试子前去应试」,杨安玄道:「说明天下读书人多无入仕之途,科举取才终将替代九品中正制。」
辛何出身寒门,习辟疆则是世族,至于赵田是平民百姓,三人对九品中正制的感受不一,听杨安玄慷慨陈词,恭立敬听。
「开科取士亦不宜太勤,不然官位有限,新取之士不知如何安置。」习辟疆忍不住道:「愚听闻建康此次取士一千二百人,大半成为下吏,远赴宁州、益州、交州等地,有数百名取中士子弃官不做。」.Ь.
这情况杨安玄听商情司奏报过,杨安玄点头道:「所以愚决定以后襄阳开科取士先从郡县开始甄选。」
看了看众人,杨安玄在心中回忆了一下宋明科举制度,略作修改,缓缓语道:「建康此次取士按州郡分配名额有可取之处。愚打算将科举分为三步,分为县试、郡试,最后才是襄阳科举。」
习辟疆思索了一下,道:「请主公细细道来。」
「先是县试,试子在户籍所在县考试合格,称县生;县生入郡复试,再取中者称郡生;郡生到襄阳参加科举,取中为进士。」
习辟疆道:「主公在治下推广儒学,兴建学庠,读书之人越来越多,县生、郡生以及进士会越来越多,将来必然人满为患。」
杨安玄笑道:「通过考试择优而取。县生名额根据所在县的户籍数核定,百户可出一县生名额;若学风优良,可上浮一至二成名额。」
「县生名额可入学庠为师、乡间教授蒙童、由县衙招用为吏」,杨安玄想了想道:「县衙每年要对县生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推荐前往郡中考郡生,两次皆不合格则罢黜县生资格。」
杨安玄想
到官学不兴,郡县官学几乎形同虚设,自己大力推广儒学,在各县兴修学庠,这几年自己治下官学才逐渐兴起,县一级的官学暂由主簿管辖,显然已不再合适。
想了想,杨安玄道:「各县增设教谕一职,居九品,管理属县学庠、教师及县生,再从学庠中择优录用一名经师,讲授经书,传道授业。郡中原有五官掾和经师,管理郡生之事便交给他们。」
辛何和习辟疆都称赞道:「主公此举,规范儒学,功在千秋。」
杨安玄继续道:「县试次年,县衙推荐有资格的县生到郡府考录郡生,郡生的比例亦要控制,你们说郡生取录比例定在多少合适?」
辛何道:「从襄阳和建康前来参试的人数来看,愚认为参加科举的人数不宜太多,应控制二至三千左右,十取其一,每三年安置一次不难。若像前年一下子取中七百余人,恐怕难以安排,以此反推,郡生的数量不宜过多。」
「县生的数量会在数十至百人不等,每郡多则千余人,少则数百,愚治下九州(雍州、北雍州、秦州、梁州、北益州、司州、兖州、北冀州、北青州)共八十七郡,县生、郡生、科举每三年一轮回,二十取一如何?」杨安玄问辛何道。
辛何盘算了一下,道:「如此算来县生的总数会在六万左右,二十取一,第一次约有郡生三千余人,以后每三年增长一次,人数也很快便会突破万人。」
杨安玄笑道:「无妨,首先可以控制参试人数,同样按照府郡户籍数核定参试人数,还可控制比例增减,这样就不用担心参加科举人数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