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施以文也要开始拍摄自己的原创电视剧了,这让魏来很是感慨。
时间过的是真的快啊,感觉毕业还只是眨眼前的事情呢,结果一晃眼自己已经拍了多部电视剧,数片电影了。
不过感慨归感慨,在同意了施以文给他立项新电视剧剧组后,魏来就又继续投入到了《流浪地球》的剧本“创作”之中。
在魏来的规划中,这次《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或者说制作,对华夏电影工业来说,将会是一次重要的提升。
华夏的电影产业,主要是电影工业化,和好来坞之间还是很有差距的。
比如好来坞那边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幻电影工业链,比如moco机械臂、3d打印、c数控车床等制造业的技术,都被大量运用到了电影工业之中。
而用上了这些制造业技术,能够大幅提升镜头效果。
华夏的科幻片为什么难做,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种体系化、专业化的电影工业。
其实在技术上,华夏是不缺的,比如成熟的3d打印技术,专业的数控机床。
但是国内的电影产业,根本没有引入过这些制造业的技术。
国内的电影拍摄基本上还停留在大量使用人力,而需要特效的地方,大部分就是搭绿布再加上动作捕捉技术,剩下的其他东西基本上都靠后期cg特效做。
比如宇宙飞船、科幻造物,基本上全部都靠后期特效来做,现场拍摄的时候都是简单拿个玩具或者泡沫来代替。
这样做出来的成片,就会有很明显的“cg”感,简单来说就是特效看着并不真实。
完全没有好来坞那种“实物+特效渲染”做出的效果好。
之前魏来在拍《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的时候,其实就是尝试的实物+特效渲染。
比如《火星救援》里的火星基地,还有火星车、火箭,都是找的专业道具公司做出来的彷真模型。
而《地心引力》也搭了一个几乎1比1还原的太空站,至少内部都是实物,而不是图方便搭的绿幕。
但是与《流浪地球》相比,这两部电影的景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流浪地球》需要大量的实景搭建,包括地下城、行星发动机的站点、各类工程车辆、大型太空站、各式未来装备等等。
这些东西都要魏来自己画出原型稿,甚至他还得请几位美工,按照他的想法来画出行星发动机、空间站的概念图,然后再按照这些概念图,利用3d打印等技术,做出几乎还原的实物。
这些前期准备工作,要耗费魏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得和各方一起协商,从制造业到电影工业,光是相关准备人员就需要多达上百人!
前世郭帆为了准备《流浪地球》,花费了足足三年的时间,搞出了大量的图稿和模板。
魏来就算手上的资金比郭帆多,能调动的人力资源也多的多,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因为他版本的《流浪地球》场面也更加宏大。
所以哪怕全力准备,魏来也最起码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来为《流浪地球》做前期筹备工作。
这在他之前拍摄的所有电影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