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百鬼夜行(2 / 2)

陆迟应声回头,愣住了。

有一幅画,从雨中款款走来。

女人撑着一把黑伞,头发扎起束在脑后,一身很普通的农家打扮,却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书卷气,浑然天成的恬静。

面容不施粉黛,出尘脱俗,看上去应是三十左右的年纪。

难以想象,这种地方竟会孕育出天仙般的人儿。

只一眼,从陆迟心底莫名冒出一道念头,这个女人不应出现在这里。

“这里是什么地方?”

“法外之地。”

黎书温柔一笑,字正腔圆。

“先前那男人问女人,爱不爱他,愿不愿意做他的妻子。”

“女人说,不愿意。”

从年龄上判断,女人在这里扎根已久,即便状态有些神志不清,仍坚守本心的摇头。

有了向导,陆迟跟随黎书步伐,逛了一遍村子。

穷乡僻壤荒芜凋敝,目之所及尽是鬼哭狼嚎。

自古穷山恶水出刁民,这里民风野蛮,贫穷偏僻,缺乏文化,法律意识更是淡薄。

“你在村口看见那一幕,女孩刚来不久,惩罚是关猪笼。”

近乎全村动员抓捕,神色自始至终只有习以为常,仿佛只是家常便饭。

整个村的媳妇都是买的,且是赖以生存的工具,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然会无比团结。

人们早已习惯这样的方式,将其视为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似猜到陆迟在想什么,黎书接着说,“这种情况算好的,有些挑断手筋脚筋,当猪养着。”

“她们就没有反抗过?”

“没用。”

她们尝试挣扎,求村民,求同样遭遇的姐妹,反复求救,反复被殴打。

最后才绝望的发现,所有人都身陷漩涡。

年复一年,渐渐麻木,有的被迫接受命运,有的精神失常分不清日夜。

丧尽天良的行径,在这个思想贫瘠的地方,却成为一种畸形的常态。

当黑颠倒了白,就会演变为一种新的文化习俗,良知泯灭,人权物化,成为心照不宣的规则。

据黎书所说,早期也不乏像她这样的,有文化的女孩。

但多年困境下来,身心摧残,不仅思想上被洗脑腐蚀,就连语言方面也逐渐被同化。

听到最后,陆迟沉默了。

一股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压抑,堆积于胸前散不尽。

难怪地狱空荡荡。

屋外大雨,屋内小雨,这就是生存环境最好的写照。

当陆迟来到黎书家中,家徒四壁要比这富饶。

因环境恶劣,条件限制,屋内没有任何像样的生活用品,屋顶漏雨只能用上一些胶纸填补,墙上全是洞,几块木板支起便是床,没有被子只有几件破旧衣物。

“难道没人管?”

即便位置偏僻,离最近的派出所也很远,但总有机会往外报信。

黎书没急着回答,拿出唯一的竹编座椅给陆迟坐,又拿干净帕子反复擦了个遍。

“你可以说有人玩忽职守,但实际上,解救情况真的很难。”

前些年,民警来过很多次,接到消息来村里调查。

一问所谓的丈夫,说是自愿嫁过来,还有精神问题,又问村里其他人,不外如是。

全村人都围着,盯着,就算明知有问题,但没证据,如何定罪,又能做些什么?

站在民警的角度,当然不可能硬抢,也不可能与村民起冲突。

是,可以选择一意孤行,但那意味着全村人都脱不了干系,那不是一个普通民警能够承担的,与良心道德无关。

也开展过很多次救援行动,最终无果,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开着车,差点就将一位妇女解救出去。

“村里人对此很有经验,就以人墙挡在车前。”

陆迟沉默了。

长年累月身心折磨,导致被拐人精神失常,取证困难,再加上有了孩子牵挂等等情理因素。

“也有侥幸逃出去的,但她们无法意识到,将会面对更多。”

这句话不难理解,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非人生活,让她们早已与外界彻底脱节。

即便有幸逃出魔窟,又会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打回原形。

最好的情况是被社会所理解,仍需顶着莫大压力浑浑噩噩的过上一辈子。

“那你”

差点都快忘了,眼前也是一位活生生的受害人。

黎书很坦然,直言买自己的那位前些年就已去世。

三言两语,岂能概括悲惨遭遇。

即便如此,眼前女子竟能保留如此豁达心态。

行走在这鬼怪横行的人间地狱,需要秉持着多么强大的信念,才能坚不可摧,不畏风霜弥漫,不惧岁月漫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