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三国演义》立项(2 / 2)

除了著名的几场大战之外,《三国演义》的许多战争戏又因为太实,导致表现力缺乏,具体表现为武将单挑时小兵转圈,或者两边小兵拿着长矛叮叮当当互相乱敲,把群众演员拍出场面感的镜头着实不多。

服装上也未能让人满意,据说当时因为服装不够,剧组还跑去隔壁的rb剧组借用,导致部分镜头中的盔甲带有日式风格,不过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虽然存在着一些缺憾,但是,这并不能动摇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经典地位,相较于后来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的诸多版本,央视94版的《三国演义》无论在那一个方面,都是难以被超越的。

“小黎同志,什么叫怎么拍?”

“王导,这么大的戏,调子咱们得提前定下来啊,当初,央视那边要拍改编拍摄四大名著,为什么没一上来就拍《三国演义》,什么原因,您不会给忘了吧?”

王福林当然不会忘,当初之所以没一开始就拍摄《三国演义》,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条件,资金能力,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么宏大的战争场面,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战,该怎么拍?谁都没有经验。

“你说这个啊,我这些日子也想过了,真正要做到完全还原的话,确实太困难了,所以,我就想着干脆武戏文拍,重点拍原著里的那些文戏,比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卧龙吊孝,铜雀台这些戏,像是官渡之战,赤壁火攻,七擒孟获这些战争戏,就稍微弱化一点,这也没办法,毕竟确实不好拍!”

阮若琳也跟着说:“王导和我都跟台里说过,现在的技术手段确实很难实现一些战争场面的戏,另外,咱们国内的导演在这方面也实在是没有经验。”

黎阳闻言,酝酿了一下说道:“王导,阮主任,我觉得《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奉为四大名著,不光在咱们国内,甚至在朝鲜,韩国,rb,甚至欧美地区都拥有不俗的影响力,关键就是因为这部书对那个战乱年代的全景描写,各路诸侯以天下为棋盘进行博弈,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计谋算计,战阵厮杀,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如果把这些都在电视剧里弱化处理的话,还剩下什么?”

王福林和阮若琳听了,也都陷入了沉思,他们之前光想着技术条件的问题了,确实对这些有些忽略,现在听黎阳这么一说,好像确实不大对头,甚至主题都有些偏了。

黎阳接着说道:“举个例子,比如书中赤壁之战这一节,从火烧博望坡开始,赵子龙七出七入长坂坡,张翼德当阳桥上一声吼,还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难道到时候,就用旁白说上一句就一笔带过了?”

“这就跟舞台上唱京剧一样,光是一帮老生咿咿呀呀的唱,没有武生,花脸的架子功,台底下的观众还不得全都睡着了?”

“你的说的有道理,可是难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