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句称呼,黄彪似乎全身一下子松快了许多。
他快步坐到张景的对面,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来意:“是这样的,张医生,我刚刚仔细研究过你上午给开的三张方子,有些疑问,想当面请教你。”
“请教不敢当,黄医生,大家都是同事,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说出来一起探讨探讨。”张景谦虚道。
黄彪显然是有备而来,随即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折叠成方块状的a4纸。
放在诊桌上展开后,缓缓说道:“张医生,我看你给第一个小姑娘开的方子,方药组成基本上是小青龙汤的原方。不过明显调整了剂量,请问你是如何考虑的呢,不是都说经方必须原方原量,方能效如桴鼓吗?”
“经方用量本来就不必也不能拘泥原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述的每首方子,剂量都是基本恒定的,并没有区分男女老幼,这显然不可能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而且,按照今制换算,一两等于15克的话,基本上剂量都偏大。”
“更何况,如今面对的是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小姑娘,自然不能死守原方不变了。”
黄彪听完,连连点头,继续问道:“好的,我明白了。那第二个小男孩我看你开的方子,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葶苈子,我记得这味药好像在攻逐悬饮之峻剂十枣汤中,加味应用的时候出现过,应该不属于经方吧?”
没等张景回答,又连忙补充说:“不怕你笑话,刚刚我翻看了《伤寒论》全部的方子,也没找着葶苈子这味药。”
张景正色道:“葶苈子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自然也是经方。所以第二位小朋友,我给开的处方其实是小青龙汤合葶苈子大枣泻肺汤,只是剂量上同样有相应变化。”
“哦,原来是这样。”
黄彪又用力点了点头,接着询问第三个病案。
“前面两个方子都能看出明显的经方路数,可这第三个,我就真看不明白了。虽然有好几味药也是小青龙汤里的,但是,仔细对比一下,发现又不全是。张医生,你能帮我解解惑吗?”
说完后,还指了指自己抄的处方: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生甘草6克,细辛3克,干姜6克,茯苓6克,五味子4克,姜半夏6克,厚朴6克。
边指边说:“我发现里面好象少了白芍和桂枝,却又加了茯苓、杏仁和厚朴。”
张景点了点头:“没错,这个方子严格来讲不能叫小青龙汤,我的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青龙变方。”
“黄医生,其实《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后有一段加减说明,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到。上面写着,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如此可见,仲景在运用此方治疗时,是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加减,或者叫做调整用药的。”
“当然了,我的老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没有完全照搬仲景的加减方法,而是灵活变通地使用。比如去桂枝对于咽部充血不适者容易加重症状,白芍酸敛阴柔,常常不利用胸部气机畅达。故换成茯苓、杏仁和厚朴。”
“哦哦哦。”黄彪又一次顿如醍醐灌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