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研究生阶段,刘可选择的是比较文学方向,相对于晨依萱每天要做实验,刘可就清闲多了。
导师对刘可的要求是读作品,赵老师说:“文学这个东西就得多看作品,你不看作品,你怎么能评价,光看别人研究的东西和吃别人嚼过的饭有什么区别。”
相对于理科需要天天干活,文科只需要“磨洋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文科想有一定学术水平,不经过十年书山阅读的积淀是研究不出来什么东西的。
就以刘可目前的水平,写的论文都像是介绍性质的说明文,何谈研究呢?导师更不可能让他去独自干点学术写作了,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嘛。
这和要实践操作不一样,可以短时间就有所收获。汉语言作为基础学科,需要长期实践,还是好好读书。
在研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刘可决定去参加支教团。
是年,刘可和晨依萱共同参加了二十八届昭觉分团为期一年的支教,昭觉此地又被称作“山鹰栖息的坝子”,这里曾经是开发重点地区,在一系列好措施之下,这里走上了致富之路。
如今,这里的学生,依然需要新鲜的教学力量投入。
毕竟教育是一切的根本。
在东晨中学为期一年的支教很快就结束了。
最后,刘可对这一时期事情进行了总结。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有着很多不习惯,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习惯,都面临着一些挑战。
自己一度都想离开这里,但是看见那些小孩子,又心软了下来。
目前自己能做的有限,只能是通过教学来提高这些孩子们的成绩,希望他们能在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中,有一个很好的发挥,有一个很好的选择。
还记得一位姓杨的男生,父母都有残疾,为了照顾父母,毅然决然回到家里,在家自学,我们只能在周末去给他开小灶。后来给这位学生联系了一名愿意帮扶他的学生,在我即将离开之际,他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
至今我还记得他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没觉得自己的家庭有什么拿不出去的,也没有觉得家庭不值得讨论。自己的妈妈很好,姥姥和姥爷也那么好,自己在精神上很富足,应该是其他学生羡慕的家庭。”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内心有多么的浮躁,以为自己做了一些事情就自我感觉良好,骄傲、虚荣、自大,把书都读到厕所里。
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刘可的爸爸因为交通意外去世了,那一天是227年7月21日。
刘可在葬礼结束后,写了一篇《父亲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