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李世民的信,郑华才发现自己竟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自己考虑问题,还是会用前世的思维。
这可是封建时代,皇权至上,一旦碰到个昏君,恐怕自己就有点不好办了。
好在李世民是个明君,自己这次请缨留在张掖,倒也没有被李世民责罚。
至于信中提到的阿史那苏尼失部,郑华也通过海东青的视角观察到了。
这个突厥部落,在灵州的西北方向,总人口可能两万多吧。
他们以河套地区为家,不过如果他们真的起了歹心,对大唐还是有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对灵州和甘州。
但以郑华的判断,现在颉利大败而逃,恐怕对于突厥其它部落,也都有极强的震慑力,不敢轻举妄动。
颉利几十万兵马都败了,阿史那苏尼失才两万多人,敢闹事?
李道宗也肯定不会放松警惕,说不定早就派人盯着了。
不过李世民让自己盯着点,自己也不能不作为。
郑华随即调来一只海东青,让它盯着阿史那苏尼失部,这只海东青马上就从铁山飞了回来,很快就到了河套地区。
阿史那苏尼失部的日子,似乎还不错,河套地区水草一向都很丰美,这个冬天,他们过得很舒服,比起其它部落在草原上遭遇白灾,他们可是好过多了。
郑华观察了两天,这里没有什么异动。
而李道宗果然也派了一部分兵力,在严密监视着阿史那苏尼失部,这家伙也是个名将,不会忽略潜在的威胁。
郑华也随即派出三支人马,在各咽喉要道布置了下来。
同时,也派人跟李道宗以及张宝相保持联络,说明了自己所部的意图。
其实李道宗早就知道郑华在张掖,只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无名小卒,李道宗根本没有在意而已。
对于郑华派兵过来,李道宗原本不想接受,不过想到这是皇帝的命令,他也不敢违抗,所以,也顺势回信,随便聊了几句。
字里行间,显然没有太重视的意思。
对此,郑华也明白,人家那是什么人?皇帝的堂弟,堂堂的任城王李道宗,看不上自己也很正常。
时间进入二月。
这个时候,唐朝使团也抵达了铁山。
面对如此局面,颉利大喜,以为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
当然了,颉利肯定还是要抱怨一番,认为唐军主动挑衅,是违背了渭水之盟。
对此,唐俭则是指责颉利失道寡助,让草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唐军是正义之师,是来拯救草原各部的。
要耍嘴皮子,颉利哪儿耍得过唐俭?
随后,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唐俭是个谈判专家,对于这次谈判,他也是掌握着主动权,毕竟,唐军就在身后对颉利虎视眈眈,很多条件,颉利都不得不答应。
包括每年去长安觐见李世民的事情,颉利也无可奈何答应了下来。
憋了一肚子气,颉利自然也是不好受,只能暗暗发誓等将来恢复元气,一定要再次饮马渭水,让唐朝君臣付出代价。
白道城。
李靖等人再次合谋,商议如何往下发展。
李世民的决定,并没有让他们乱了方寸。
显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这个时候特别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