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二十八章:先祖方向(1 / 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哼着刚刚学到的小曲儿,阿吉泰很是惬意的躺在输车上。

如今这首名为《木兰辞》的小曲儿已经不知不觉的在军中流传了开来。

小曲的大意,讲的是一个女孩,用女扮男装的方式替父从军,百战成功,最后功成身退的故事。

这是埃里克想出用来团结蒙古人、鞑靼人还有突厥人的一招“妙计”。

值得注意的是,这曲子虽然是汉文的稿,但却并不是汉人的故事。

经过埃里克对曲词的分析,曲子描述的时间,应当是中原的南北朝时期。

且曲子中有大量“可汗”、“黑山”、“黄河”等意象,均为北方民族或者中原所独有

那个时候中原大地属于被鲜卑人建立的“魏”国,并非在魏国之前的晋国。

而了解魏国军事制度的埃里克,当然也能敏锐的发觉,可以骑马作战、单独行营的木兰是一种什么级别的兵种。

埃里克断定,木兰就是鲜卑人。

经过一番解释,这首小曲所描述的魏国,足以给喀山一个强大的凝聚力。

魏国,或者按我们熟悉的读法,北魏。简单来说,是一个由鲜卑人建立的中原式帝国。

它拥有游牧与农耕的二元特性,对于草原游牧者或者中原畜牧者的认知中,国家领袖是可汗,而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国家的领袖仍然是皇帝,不过是个鲜卑人罢了。

在北魏皇帝的领导下,从事游牧畜牧的牧民还有种地的中原农民都是一个国家的臣民。

他们不以生产方式为敌对的依据,也不以民族属性作为敌对的依据。

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对抗外来的侵掠者,也去消灭战略上的敌人。

在北魏的构建中,打下北面的土地,牧民们可以用来生产,打下南面的土地,农民蒙也可以用来生产。

这一幕就像是现在的喀山。

蒙古人、鞑靼人还有突厥人以放牧的形式生产,做士兵,当武官,罗斯人、立陶宛人甚至是波兰人和土耳其人以耕种的形式生产,同时也做商人和工匠。

在国家崛起系统的加持下,统一的国家语言,给了这个国家外人难以想象的好处。

再此基础上,《木兰辞》的出现,就像一个宗教之外的信仰一样,狠狠的揪住了喀山人的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