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简单的对话,伊尔哈木明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于是便令乌彦巴根将二人的对话整理成文,给全国的官僚们发了下去,而后是文人们。
不出一个月,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态度,但仍有人心存不满。
毕竟一个人的观念并非如此容易转变,而且伊尔哈木和乌彦巴根的想法并不算是“正确的”想法。
在后世看来,二人的对话充满了赤裸裸的偏见和野心,无限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仿佛人在国家这个巨大的机器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一样。
但是,这个理念对当时的喀山来说,却是一剂猛药。
喀山如果只将国家的发展寄托于法理和正义,那么将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
在伊尔哈木的暗示下,乌彦巴根对科举系统进行了一个微小的改革。
每一个接受官学的人,从此都会先学到一个说法:国不是人,国是一个人造的、能够自行运转的巨大生物,提升生产能力也好、吞并他国土地也好,它必须不断的进食壮大,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它的存亡不以朝代的更迭为界限,也不以统治阶层的族属来决定自己的属性。它就像神,只要有人相信,它永远存在。
这成了未来几百年喀山帝国疯狂扩张的源泉。
也为未来喀山的民族资本革命买下了祸根。
虽然最后朝堂仍有争论,但没什么是点数解决不了的,十点不够就二十点,二十点不够就一百点。
总之,到1493年的十一月,内阁以及各个机构,全票通过了对伊梅列季的征服计划,再无一人反对。
于是,顺理成章的,喀山以扰乱国家安全的名义,在地图上抹去了这个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国。
征服伊梅列季后,国家进入了一段静默期,一是消化刚刚征服来的土地,另外一个也要稳定国内的经济局势,最近攻占的底盘生产的都是相对来讲高附加值的东西,对国内的经济形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鄂毕河东的殖民地已经成长为一个城市,唤名作鄂山县,鄂山县现在看来似乎更像是文明和野蛮的分界线,过了鄂山县,东边就是无尽的深林和冻土苔原。
这里的土地难以耕种,只有国家派出的殖民队敢再这里面“捞食吃”。
不过,每前进一步,代价都很高昂,一个是天气寒冷,另外一点则是野蛮的生番。
从屠来县到现在的鄂山县,已经殖民了五个县,每个县都有几百到几千的野人生番。他们没有文字,披着兽皮,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在山林里打猎、采集野果。十分野蛮,与殖民者爆发的几场冲突大多都是无缘无故的。
这迫使伊尔哈木必须想出一个对策来。
十一月下旬,伊尔哈木在鄂山县开始着手建立由殖民者组建的军团,目标三千人,号曰征东将军部,食物和衣服还有训练都由五军院负责提供。
这是喀山走向东方,向大明宗主挑战的第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
同时,伊尔哈木将征北三军调往立陶宛边境,因为与立陶宛的停战协议已经到期。
失去波兰统治的立陶宛如同没人爱的孩子,就算加上萨格森这个干爹,也不是喀山的对手。
1494年一月,征北三军在指定位置集结完毕。遵照“利维坦”式的决策,伊尔哈木果断下令,对立陶宛宣战,萨格森和里加骑士团被迫加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