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御虏记引子写匿名信的人(五千字章)
明代京城其实也分环。
一环是紫禁城;二环是皇城;三环是内城;四环是整个内、外城。
紫禁城是在皇城之中。皇城拥有十二座城门。每门都有旗手卫士兵把守。
弘治二年二月十一,夜。
一个身穿五品白鹇青袍的官员鬼鬼祟祟的来到了皇城东中门前。
守门百户见他的官袍是五品,认为他可能是通政司的哪位参议或经历。
这个时辰官员进东中门,一般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通政司有紧急奏折呈交皇上。
守门百户走上前。月黑风高,他看不真清那官员的脸。守门百户问:“是通政司的哪位大人啊?有折子要送进宫?”
官员低着头,发出一声苍老的声音:“呃!”
说完他转身就走。
守门百户一头雾水。心想:这糊涂官儿。一准是到了皇城门口发现折子没带,回去取了。
一名总旗打着灯笼走了过来:“林爷,怎么回事?”
百户答:“没事,遇上了个糊涂官儿。”
灯笼的光照亮了百户身前的地面。
百户忽然发现,刚才官员站立的地面上有一封信。
百户捡起信来,只见信笺上写着“臣谨奏平叛御虏治安事”。
旗手卫的百户虽是武人,但不是没有见识的老粗丘八。
他大惑不解。看上去这是一封奏疏。
可是,大明臣子给皇帝上奏疏,用的是折子纸,不可能用信封装。
且臣子上奏疏,必须有署名。应该是“臣某某衙某某官职某某人谨奏某某事”。
这封信没有署名,看来是一封写给皇帝陛下的匿名信。
且说那留下匿名信的官员离开旗手卫将士的视线后,一路狂奔。一直跑出去三里地才喘口气。
恰巧一阵夜风吹过,吹散了乌云。月光洒在他的脸上。这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郎。刚才那声苍老的“呃”,是他故意装的。
皇城门口捡到给皇帝的匿名信,百户不敢怠慢,一层层上禀到了司礼监。
掌印萧敬跟秉笔钱能商量:“这信咱们转交皇上嘛?”
钱能道:“咱们得先打开看看。若信中是大逆不道之言,就绝不能交给皇上。”
萧敬点头表示同意,打开了信笺,读了起来。
匿名信扬扬三千言,文采斐然,内容却很幼稚。
大致内容如下:臣认为成化朝时,大明各地之所以叛乱不断,主要是因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臣建议皇上以儒家之学教化穷苦百姓。若穷苦百姓人人克己复礼,则再也不会出现叛乱。
历代北虏屡屡南侵。主要是因为北虏不习儒学。臣建议皇上向草原派遣儒士,教化北虏何谓仁义礼智信。
北虏若得圣人教化,必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永世与大明和平相处。
萧敬哭笑不得:“这是哪个二傻子腐儒写的奏疏啊!幼稚至极!”
钱能亦是笑得不行:“派几个儒士去草原,就能让北虏不再南下入寇?真是大笑话。”
萧敬道:“估计写这道奏疏的官员,自己看完都觉得可笑。不好意思署名。”
钱能问:“把它烧了嘛?”
萧敬笑道:“不。我这就送给皇上看看。皇上天天批阅奏章到子时,十分劳累。”
“给皇上看看这封笑话一般的信,博天子一乐,也算让皇上有个消遣。”
萧敬拿着匿名信去了乾清宫,呈给了弘治帝。
弘治帝看后,先是大笑不止。笑了好一会儿,他问:“写信的人是谁?”
萧敬答:“是个五品文官。天黑,守皇城的旗手卫没看清那人的长相。”
弘治帝突然收敛了笑容。
看行文,此人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看字迹,工整遒劲有力。想来一定是饱读诗书的两榜进士。
可是,此人脑袋里想的东西却幼稚不堪。
这种迂腐至极的腐儒,若在闲散衙门担任闲职也就罢了。
若今后有机会调到地方上做个知府、知州,必将因迂腐遗害地方。
弘治帝想搞清楚这人是谁。再给吏部一个“此人永不叙用”的批语。
想到此,弘治帝吩咐:“明日早朝后,你将此信给常风。让常风查出写信之人是谁。”
如今弘治帝有差事,都是绕过锦衣卫的大掌柜朱骥,直接交待给常风。
翌日清晨,常风照旧捧着笏板站在武官之末参加了早朝。
群臣一连禀奏了十几件事情。弘治帝件件都处置得当。
常风心中感叹:三年前九死一生保太子是值得的。以前的太子,当今的皇上是一位明君!大明的老百姓有盼头了。
就在此时,吏部左侍郎杨守陈出班:“禀皇上。早朝时辰有限。因诸臣上晌还要办差,又不能延长时辰。”
“故臣建议,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
杨守陈性格上有点像后世的海瑞。他认为,皇帝就该学太祖、太宗当劳模。
萧敬脸都绿了。弘治帝晚上批阅奏折到午夜。最多睡两个半时辰。隔三差五还要跟张皇后开枝散叶。就指着用完午膳小睡一会儿补补觉呢。
杨守陈的顶头上司王恕也觉得这个建议过分了。
王恕道:“御门早朝是祖制。历朝历代何曾听过有午朝一说?杨侍郎的建议臣不敢苟同。”
马文升、刘吉、徐浦等人纷纷附和,表示反对杨守陈的建议。
常风心道:皇上就坡下驴,表示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这事也就过去了。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说:“杨卿的建议,朕深以为然。早朝时辰有限,朕的许多治国方略,都来不及跟众臣详谈。”
“朕看,就准了杨卿的奏议。在早朝外增设午朝半个时辰。”
众臣面面相觑。
他们此刻对弘治帝只有两个字:钦佩!
历代明君都有两个铁打的标准,一是勤政,二是爱民。当今皇上两条占全了。
万万没想到。杨守陈得了寸还要进尺。他竟又谏言道:“禀皇上。臣建议重开大小经筵。”
众臣不约而同的想:杨老头,你过分了啊!
所谓经筵,是指皇帝为讲经论史设的御前讲席。此乃唐制,历代延续。
讲官以大学士或翰林学士充任。
大经筵每月三回。初二、十二、二十二进行。每回两个时辰。
小经筵每年二至五月,八至十二月,逢单日便开。每回半个时辰。
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几个不厌恶经筵的。耗时不说,一群腐儒老头在耳边喋喋不休之乎者也,谁受得了?
勤勉如太祖、太宗,最多也只开大经筵。
先皇宪宗是个喜欢躺平的皇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废了经筵。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然又一口答应了下来:“此建议很好。开经筵论经读史,有大裨益于朕。准奏!自本月起于乾清宫西暖阁开大、小经筵!”
萧敬的脸又绿了。他心疼弘治帝心疼的要命。
他清楚,弘治帝每天要做的事已经安排的满满当当了。如果开大、小经筵,那就要拿出休息的时间。
后世之人可以挑弘治帝的毛病,说文官势力是从弘治朝开始扩张,以至于在明末无法收拾的。
但所有人都得承认,弘治帝是个不折不扣的劳模。
纵观大明十六帝,劳模只有四位:洪武帝、永乐帝、弘治帝、崇祯帝。
王恕眼含热泪,跪倒在地,高呼一声:“皇上万岁万万岁!”
与万安不同。万安喊万岁是为了汤事儿。
王恕这声喊却是发自肺腑的希望龙椅上的那位劳模明君能够万寿无疆。
一众臣子跟着高喊:“皇上万岁万万岁。”无一例外,全都是发自真心。
早朝散后,萧敬找到了常风:“常千户,随我来一趟司礼监值房,有皇差。”
常风跟着萧敬进了值房。萧敬将匿名信的事说给了他听。
常风看了信后哭笑不得:“写信的人,一定是个酸腐的老学究。”
萧敬道:“皇上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让你把此人找出来,打发到南京留守衙门去养老。”
常风请示:“萧公公,这封信也是一条线索。我能否拿走?”
萧敬点头:“嗯,拿走吧。”
常风回到锦衣卫,先派人找来了昨夜在东中门当值的旗手卫百户。
本来他想让沈周按百户的描述画一幅小相,按相找人。
哪曾想百户表示天太黑。根本看不清那人的脸。只看到官服是五品。听声音五六十岁。
百户离开后,常风跟徐胖子商量:“有个找人的笨办法。就是排查在京所有正五品、从五品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