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已经毫无办法了,庆亲王无奈道:“只要是我能提供的,全部不会拒绝。”
徐世昌笑道:“有王爷这句话,我就知晓了。”
徐世昌当即乘坐火车来到项城面见袁世凯:“宫保,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说吧,你要什么?”
袁世凯微微一笑:“那你可要记好了。”
次日的朝堂上,从河南回来的徐世昌出列奏对:“禀摄政王,袁世凯说,让他出山的话需要答应他的五项要求。”
载沣冷冷道:“要求还不少,说吧。”
徐世昌说:“第一项,袁世凯要求马上立宪召开国会。”
载沣道:“还用他说,我已经准了。”
这只是开胃菜,徐世昌接着说:“第二项,袁世凯要求皇上下罪己诏认罪。皇上虽年纪小不懂事儿,但辅佐他的摄政王有罪。”
载沣脑门上的青筋暴起,怒喝道:“胡说!本王摄政以来,勤政爱民,何罪之有?”
徐世昌就像一个面无表情的奏对机器,继续说:“袁世凯的原话是,三年以来朝廷权贵当权,违反祖制;而且官员百般勒索民财,并无办成一件利民之事;从朝廷到地方,官员们实无一个守法之人!”
袁世凯一点面子都不准备给载沣留,同时贬低整个皇族内阁,也为自己启用北洋系之人铺平道路。
毕竟这三年当权的都是你们爱新觉罗家,事情搞砸了,都是你们的错。
载沣气得咬牙切齿,对徐世昌说:“徐世昌,你是要向本王宣战?”
徐世昌依旧面不改色道:“摄政王,都是袁世凯说的。而且,还有两条我没说,分别是赦免革命党,实行言论自由;以及……重新组阁。”
袁世凯这五条一条比一条狠。
听到最后几个字,庆亲王奕劻感觉心在滴血:袁世凯莫非想要对朝廷来个大洗牌?
但启用袁世凯这事是自己力保的,于是含泪道:“臣愿意让出内阁总理大臣一职。”
连皇族内阁都说话了,载沣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颓然问道:“袁世凯想用谁来组阁?”
徐世昌从袖口里抽出一张纸:“请摄政王过目。”
载沣哼了一声:“竟然已经准备好了。”
他看了名单,差点背过气去。
袁世凯拟的内阁名单是: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大臣:赵秉钧
度支大臣:严范孙
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大臣:王士珍
海军大臣:萨镇冰
司法大臣:沈家本
农工商大臣:张謇
邮传大臣:杨士琦
理藩大臣:达寿
这份名单“含袁量”十足,基本都是袁世凯嫡系。
除了萨镇冰和理藩院大臣达寿,都是汉族。
萨镇冰是蒙古族,但他也属北洋系。
至于理藩大臣,本来就是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找个满族的达寿合情合理,况且这人没什么能量。
总之,袁世凯算是把权力全都归到自己手底下了。
载沣的弟弟载洵骂道:“根本是在漫天要价、趁火打劫,他袁世凯想要独揽军政大权嘛?!”
他倒是猜对了。
徐世昌淡淡道:“请摄政王裁决。”
载沣眼睛要喷出火,一字字道:“我答应!让他赶紧给我来京城!”
徐世昌垂首道:“臣现在就去发电报。”
第二天,腿疾突然痊愈的袁世凯就带着新内阁人员全都到了紫禁城。
载沣看着春光满面的袁世凯,忍着怒气说:“袁世凯,本王命你立刻马上带兵去剿灭叛军!”
袁世凯已经等了三年,根本不着急这一时半会儿,站在原地道:“请摄政王退位。”
此话一出,整个朝堂的空气瞬间凝滞,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望向了载沣和袁世凯。
载沣愣了几秒,没想到袁世凯出山的第一天就要搞掉自己!
他拍了拍手,试图缓解一下宁静的气氛,然后说道:“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我看你不只是想让我退,还想让皇太后退位吧?!”
袁世凯继续不紧不慢说:“皇太后乃我大清无上之主,真正的一国之君。今后,我新内阁凡有大事必须请示皇太后。”
袁世凯的政治手腕比载沣强太多,这一招拉隆裕太后踩摄政王载沣的手段非常有杀伤力。
虽然知道袁世凯是在离间自己和载沣的关系,但隆裕听了之后还是很受用。
载沣指着袁世凯大骂道:“你大逆不道!”
袁世凯有恃无恐,不管怎样,他必须搞掉载沣,不然自己出山仍然只是作为一杆朝廷想起了就用的枪,将来还会被无情抛弃。
袁世凯说:“国家糜烂如此,摄政王,你难道看不见吗?”
载沣看向四周,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局面似乎全被袁世凯掌控,此时的他终于有一种引狼入室的感觉。
袁世凯又添一把火:“我新内阁保的是咱大清,倘若摄政王下野,我大清还在!一个是大清,一个是王位,摄政王只能要一个,选择吧。”
载沣回头看了看龙椅上抱着溥仪的隆裕,她用一种看热闹的眼神看着朝堂上的争斗。
载沣知道,自己彻底输了,只能对袁世凯放下狠话:“袁世凯,今日我大清只不过暂时用一下你。有朝一日,本王定送你一口上好的棺材!”
袁世凯说:“摄政王,我袁世凯高矮胖瘦你都看见了,送我的棺材可得丈量好尺寸,不要差了分毫。太大了浪费材料不说,弄不好里面不光装着摄政王,还有咱的大清!”
袁世凯此时俨然有古时临近篡位大臣的意味。
载沣终于忍不了了:“我现在就砍了你!”
隆裕太后吓得赶紧拉架:“够了!载沣,国家弄成这个样子,你摄政王当然责无旁贷。老佛爷临终时说,遇上大事你要找我商量,可三年来,你总是独断专行!我看你歇歇也好,让袁世凯把事情先理出头绪。”
隆裕的意思很明显,站到了袁世凯一边。
她估计是想起了自己姑姑慈禧太后当年的做法,那时太平天国,八旗不堪重用,于是启用曾国藩等一批汉人大吏,顺利渡过难关。
现在隆裕准备如法炮制。
真是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