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馒头是什么呀,你看,一捏什么都没有了!”
确实外面蒸的馒头个头小,而且松软,不如家里的馒头个大,好在工地上管饱,吃多少都没事。
修建电视塔这个工程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庆幸的是,张宁新坚持下来了。完成这个活之后,整个盖房班子也撤了下来,他们回到乡下,又回到以前四处盖房的干活状态。
张宁新也跟着回来了,盖房班子的领班问他还是否跟着一起干,他直接摆了摆手,说不干了。他说自己扭着腰了,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吃不下这份苦,可是只要是体力活,到哪里不都一样呢?
就这样,张宁新在这干一段时间,坚持不下去了,就回到了家。然后又找一个地方,在干一段时间,又跑回家来。一晃,他的年龄到了二十七八岁。
张宁蓝的娘早早地给张宁蓝盖好了房子,位置在张家村的东边,人们管那一片叫东场。原因是在生产队的时候,这一片地方被当做轧麦子的场使用。就像张宁远的家在南园子,以前专门是种菜的地方。南园子和东场距离很远,如果不是有意去那里,张宁远和张宁蓝基本上碰不上面。
张宁蓝在家里可以说是一手遮天,说什么是什么,可是在找媳妇这件事情上,却屡屡地栽跟头。东头老婆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亲戚关系,给张宁蓝介绍对象,可是介绍的对象要么第一次见面就不同意,要么相处一段时间人家就不愿意了。一次次的相亲失败,一度让张宁蓝对找对象感到绝望。
张宁蓝的娘思来想去,既然附近的女的不好找,那就买一个媳妇得了。就像村里的大梁一样,从小和张宁远一块玩,两人都没上过学,都不识字,长大后一块做了瓦匠。
大梁有兄弟四人,其他三个兄弟都说上媳妇来了,唯独大梁说媳妇遇到了困境。大梁的娘就想了个办法,从南川省买了个媳妇过来。虽然这个媳妇口音极重,头脑看起来也不是很灵光,但最起码大梁有媳妇了。刚开始大梁的媳妇怎么也怀不上孩子,大梁的娘又给大梁买了一个女儿。后来,大梁的媳妇又给大梁生了一儿一女,大梁盖房能挣钱,再加上农村的枣树、玉米和小麦,日子不也是过得好好的。
张宁蓝的娘也只能用这个办法了,她得知焦南村有专门做这种事情的,就让张宁蓝骑自行车带着她来到焦南村。张宁蓝的娘对焦南村并不陌生,因为这个村有自己的亲戚。张宁蓝的爸爸有个表哥就在焦南村,这表哥有三个儿子,老大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老二在小学里当老师,老三自己到处打工。到了后来的时候,张宁远的二女儿张晓禾有一回得了感冒,在自己村大夫刘瑞增那输了好几天的液,也不见好转。后来张宁远跑到焦南村,请来了这个大表哥,也就是焦南村的大夫。在刘瑞增和张宁远大表哥共同商量之后,再次用药,张晓禾才逐渐好起来。
张宁蓝带着他娘直接来到这位大表哥家,进门之后,把车子停在了院子中。
“表哥!”张宁蓝喊了一嗓子。
张宁蓝的表哥正在给人拿药,一看来亲戚了,连忙告诉病人稍微等一下。他推开屋门,看到自己的表婶子和表弟来了,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
“表婶子,表弟,快进屋,快进屋!”
在张宁蓝表哥的迎接下,张宁蓝和他娘进了屋。
“你们先做里屋稍微等会,我拿完药,马上就没事了!”张宁蓝表哥说道。
“你忙你的,不着急,表侄!”张宁蓝的娘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