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后续故事的战争场景会比较多,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故事中的基本军事体系。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军事单位,基本可分为骑兵,步兵和水兵。
骑兵作为路上单位的最强者,可分为探骑,轻骑和重骑。
探骑,是专用于打探或传递消息的兵种。基本没有什么武装,只配有一把短剑,一个水壶和一个信桶。为了尽可能快的将消息传递出去,所以会尽可能低的配重。于是其几乎没有什么防御,也不具备什么攻击能力。而其行动基本都是一人一骑。而一条消息为了确保安全和准确性会多路并出。而为了更好的保护情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每一个探骑都是与其上级单线联系,也因此其彼此之间也是基本不认识。
轻骑作为骑兵中的常见单位,也是骑兵构成的基本单位。其攻击装备为长枪和弓箭,基本攻击模式是挑,刺和远射。防御以轻甲为主,士兵配有一个简式头盔和胸甲,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面部全部裸露在外。而轻骑的马匹也只有马腹两侧配有轻甲。防御能力较弱,善于远程突袭。
重甲骑兵最为路上第一的杀器,也是各国视若珍宝的存在。其攻击武器以长剑和长刀为主,其中各国略有不同,起初狼族用刀而季人用剑,而后陈国人发现骑兵冲锋时,单面的刀更为有力。于是,陈国便效仿狼族配备长刀。除此之外便是弓箭,作用是远射。防御为重甲,重甲防御惊人,也是其成为路上第一杀器主要原因。一般的弓箭更本无法突破其重甲,而就算近战一般兵器透过重甲对其造成的伤害也是十分有限。而重甲骑兵重甲覆盖的面积也是惊人的,可用全副武装来形容。其不覆盖的地方只有士兵和马匹的眼睛以及马蹄,可谓是武装到了脚掌。但这种强大的防御能力也有其弊端,那便是重量,重甲骑兵人马之甲便近百公斤。因此重甲骑兵延伸出了一种仅属于他的进攻模式,冲撞。绝对的防御能力使其成为野战之王,但过度的重量也将其束缚在了野战之上。
重甲骑兵对人马的挑选和铁的锻造都有极高的要求。重甲之马为马中追风,兵亦是兵中之王。除了人与马的限制,再有便是高额的费用,拥有庞大骑兵的狼族,也只有七万重甲骑兵,而束缚其继续扩大的便是经济,除了高额锻造和培育良马的费用,以及高额的维护费用之外,便是粮草的消耗,重甲的重量决定了巨大的消耗,而对这些马中追风而言,其所需的全是精饲料。同样的路程,一个重甲骑兵所需的饲料费用便是一般骑兵的五倍有余。但从这便可知道其费用之夸张了。而对于生活在农耕区的季朝人,对其束缚最大的马匹,本就马匹不多,良马便更少了。陈国作为在一线与狼族对抗的国家,野战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硬伤,若非如此狼族草原恐早就在陈霸先时就被其所征服了。
陈国在陈霸先建国之初便深感骑兵之短板,昔日陈霸先以曲阜为饵,几乎全歼狼族六十万大军,但在面对草原时,也只能望原兴叹。此后,陈国之君无不重视发展骑兵者。
季始皇云外天在同一中原,南征北战建国大季后,为彰显皇帝之威,定下骏马威仪之仪队。诸侯林立后,无不效仿。
昔日,陈霸先为提升骑兵数量,鼓励陈国百姓养马,除了提供补贴,高价回收外,还规定凡为镇府提供两匹以上者,可免一年徭役。并要求所有马匹只得军用。这也使得陈国君主是唯一一个没有骏马威仪的国王。
陈国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季朝骑兵之最的存在。重甲骑兵之稀有可达到与轻骑兵一比七的比例,如狼族。而陈国发展之快,达到自重甲骑兵出现来的最低比例一比四。其发展力度之大,之迫切可见一斑。
步兵作为路上最为基础的单位,是最早出现也是最为普遍的存在。其可分为先锋营,步足和抗骑。
先锋营是步兵单位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士兵构成并非有专业士兵构成,而是死刑犯。所以其目的便是用敌人的命顶自己的死罪,因此其武器各样,趁手即可。身着单衣手持武器,往往便是悍不畏死以微弱之力搅乱敌人,为主力部队赢得战机。
步足一般陆军的基本单位,装备各有不同,也是一般部队的主力,单兵能力较弱。但配上不同的阵型,战术及战法会产生不同的威力。而又有于其装备不同可分为步战和重甲步战。
抗骑是由于为了应对骑兵对步兵的绝对优势而产生的。以长矛为主和步战士兵配合,以达到克制骑兵的作用。
水兵一个特殊且尴尬的兵种,以船为主要载具,主要在水面作战,已有水兵会在水下偷袭。船作为水兵的重要组成,其功能除了运输外还有撞击。在本故事里水兵属于刚刚新起的兵种,主要作战型式依旧是近战肉搏。
由于后面一段故事主要是陈国和狼族之间的,所以我们先来主要讲一下他们的军事实力概况。
陈国常备军总人数约六十万。其中骑兵约二十万,五万重甲骑兵。步兵人数约四十万,重甲步兵七万,抗骑兵七万。无水兵。可动员兵约四百万。
狼族常备军总人数约六十万。基本骑兵约六十万,重甲骑兵七万。少量步兵主要用于攻城,多为临时组建。无水兵。可动员兵约八十万。
从陈国与狼族之间军力的对比,便可以看出。二者差距之大,非小也。但由于狼族基本全为骑兵,使得二者数百年的斗争中,一直以来都是狼族为攻方,而陈国守之。骑兵的优势加上草原天然的野战之地,广袤的草原就连补给的问题都替狼族解决了。
除了军队的基本构成之外,我在这里还要讲解一下基本的军队编制。步兵五人为一伍(五人,设伍长一名,五伍为一什(二十五人,设什长一名。五什为一营(一百二十五人,设门长一名。五营为一佰(六百二十五人,设总兵一名。五佰为一队(三千一百二十五人,设一佰将军。五队为一军(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人,设一将军。三军为一军团(四万六千八百七十五人,设虎贲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百威将军和中垒将军以及御林军统领(内军将军。而其上为左威将军,右武将军,其管辖之兵一般在两个军团,战时启用,无战之时则需按时上朝。再上为大将军和上柱国。其中同级者亦有尊卑之分,先出为尊。如大将军与上柱国一同以大将军为尊。其中御林军统领不算其中,其为皇帝私军不在编制之内,故称统领。由于,御林军为皇帝私军,所以,诸侯为避皇帝之尊,而称其私军为内军,因此,御林军又称内军,而其统领自然亦不能称统领,而称内军将军。
骑兵编制略有不同,四骑为一长,设一领长。四长为率(十六骑,设一车乘长。五率为一营(八十骑,设一伍营长。五营为一队(四百骑,设一佰营长。五队为车(二千骑,设一车将军。五车为一军(一万骑,设一佰车将军。五军为一军团(五万骑,设一千车将军。
不同的职称代表其所统率的兵马不同。而除了军职之外,还有拥有调动之权的便是便是各城城主,而这些城主所调之兵,并无定数。因各城职能并不唯一,所以导致各城驻军并不唯一。换而言之,各地城主只有调动本城驻军的权力,而这种调动还是拥有极大的限制,因其只有调动之权,而无统领之权。统领之权依旧在驻军将领之手。从而形成了,互相挟制的局面。
从上面的制度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军权有多重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以夏恒为例,左威将军领两个军团(九万三千七百五十人加其兼领千车将军(五万骑这便统领十四万三千七百五十人了,而其又任宁川城主,宁川城驻军便有一个军团加之一军骑兵,而这些兵马加在一起才是夏恒所统之全部兵马。共步兵三个军团加之骑兵六万骑兵共计二十余万人马,这可是陈国三分之一的兵马,其权之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