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有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地理特征是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以前倭国的人口和文化集中在南部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北扩,其实十五世纪初,关东地区已经具备了飞跃的基础。
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世崛起的江户豪强们统领了幕府,掌握了倭国的政治大权,靠的就是开发后的关东平原,手里有粮哪怕打了败仗也能很快恢复实力。
简而言之。
关东地区有足够支撑幕府的能力,可偏偏幕府方面在关东地区没有足够的威信,凭什么把白花花的粮食送给你幕府啊。
中部地区因为靠近近畿,幕府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倒是比较支持幕府,而关东地区在幕府和京畿没有什么政治权利,并且被人看不起。
为了拉拢关东地区,幕府方面大肆升官以拉拢当地的豪强,基于此,当地的豪强们才痛快的奉送上了钱粮,并且拉出了自家的军队。
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具备大一统的稳定社会环境。
这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
那么后世的日本也是如此,加强了日本天皇的影响力,各地倒幕,统一了日本的社会环境后,日本成功的进行了工业革命。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大一统的社会会让社会分工明细,生产力发展更有效率,但是呢,组织力度上的要求很高,如果朝廷经济破产,带来的后果很大。
反观地方割据态势,虽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但是上下限都不大。
这也是为何春秋战国一个诸侯国,长期的进行打仗,并且能坚持到打完了青壮后,还能拉上老弱妇幼,而越是大一统后期的国家,当朝廷经济不行的时候,反而拉不出一支军队出来。
狗奴国军队在近畿和都城残暴的行为,让中部和关东地区的大名们只能选择支持幕府,所以遭受了惨败后的幕府,除了重新收集从前方逃回来的溃兵,加上各地大名的支援,重新集结了七八万的大军。
七八万的大军虽然聚在了身边,可是没有统一的号令,士气不一,与当初幕府手里的近二十万大军不可同日而语。
明眼人都知道,以前兵强马壮的二十万幕府军都无法打败明军,更不提如今七八万的杂牌军了,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没有人认为明军会失败。
从大明学者们到百姓,所有人都认为明军很拿下胜利,包括商人们同样如此认为。
合记举办的交流会上,数百家大小商行参与,六十余岁的张薄比年轻时候低调了很多,记者好奇的问道:“很多商号虽然没有挂名合记的牌子,其实属于合记或者合记的下属商号,是不是所有的地区,海外每一块土地上都有合记的企业?”
张薄笑呵呵的回应说:“我们是大明工局的老朋友,一向充当大明工局的先锋,都是为了大明的发展出力。”
记者没有继续追问,见好就收。
报纸行业的兴盛,以往传统的靠地方上投稿的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报行开始有了自己的记者,专门去收集各行各业的消息。
报纸的重要性,朝廷并不傻,知道关乎舆论,所以对记者的管理也很严格,每名记者都要获得报业的允许,具备了资格才能成为记者。
记者的影响力谁也不敢小觑,哪怕是张薄也不会轻易的得罪。
很多商行都想开办报业,只不过朝廷没有放开,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码头火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各类的小报不少。
比起正规的报纸,这些小报更加的吸引人眼球,里面什么样的内容都有,看得人惊讶无比。
从大明工局出来的管事张薄,这位白手起家的天才,把大明工局的优势学习的淋漓尽致,又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学习到了高丽股行的精髓。
合记早已不是普通的商行,也不是哪一个人的。
涉及到煤铁、海运、造船、粮食、棉花、草药等综合性商业体系,股东牵扯了许多人,合记虽然是张薄创办的,其实已经不属于张薄。
张薄靠着他的能力和威望,仍然被选出来为合记的舵手。
“大明工局在倭国的行为,其实是我们很好的机会。”
国内。
合记举办的交流会规模很大,第二日,小范围的交流开始,不光有合众的代表,还有高丽商团,同时也有一些强装打扮的锦衣卫。
大明律越来越厚,任何机构与个人都不得违背大明律。
对于法律的神圣在太子殿下数十年如一日的灌输下,已经深入人心。
虽然锦衣卫不想错过任何一件事,但也只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做事,而不是任意施行。
闭门会议,锦衣卫也无法进入。
张薄看到老朋友王仁笑呵呵的说道。
有资格参加闭门会议的不多,原来主要是国内的一帮人,如今加入了一些新人,主要是高丽联记商行,高丽联记商行的成就没有人可以否认。
比较起大明工局的打压和鄙视,国内商帮最先伸出了友情之手,双方一拍即合。
“的确如此,诚如你所言,无论是大明工局还是我等商行,都是为大明做贡献,不分先后,既然大明工局想要倭国,我们就让给他嘛。”
都是老狐狸,王仁笑着回应张薄。
大明工局就算体量再大也是有上限的,如果大明开拓脚步小,自然不够大明工局的胃口,可是南洋的发展,乃至倭国的征伐,以及海外飞地的建设,早已超过了大明工局的能力。
大明工局想要全部吃下,除非大明放下发展的脚步,等待大明工局消化完然后再发展。
朝廷不会允许,社会发展也不会允许。
大明工局强硬的态度,没有引起民间商行们的反对,民间商行的确放弃了倭国利益的争夺,反而大举南下,以合记、合众、联记等为代表,大势发展海外绝岛。
除了建设绝岛的基础设施外,并且迁移人员驻守绝岛,参与建设绝岛的工作,勘探当地的煤矿等能源,加快当地的矿业生产,为南洋的铁道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基于此,朱高炽没有反对,也没有道理反对,不过朝廷也开始加强在绝岛的官僚体系,对此民间商行没有在意,皆埋头建设。
大明工局的力量得以延伸,靠着在高丽的行政手段,以及倭国的主导权,当下和未来的利益皆有了保障。而民间商行的势力开始远赴海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