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脚耧车变为七脚耧车,七脚耧车之后,发明了十二脚耧车,随着机器的重量,以及需要的力,一头牲畜已经无法满足。
北平的军户们开始使用两头牛并排。
“咔咔咔。”
经过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的麦地上,几名工作人员使用新的蒸汽机,在田埂的另一头,用滚筒卷动铁丝拉动下面是铁轮的新式播种机。
一行下来可以播种三四十尺宽,可是需要搬动新式播种机,这个过程仍然费时费力,而且使用的成本不低。
军户驱赶着两头牛,拉着九脚耧车,仍然是北平周边军户的主要耕种方式。
农忙的时候全家齐上阵。
从早干到晚。
老人们露出欣慰的笑容,而片井区的少年们满嘴的抱怨,他们从小不缺吃喝,羡慕城里富人们的生活,喜欢去城市里游玩,不愿意留在田地。
“你也不看看你是什么人。”
“你不好好种地,整日游手好闲,长大如何成家立业,名声坏了,谁家敢把女儿嫁给伱。”
听着大人的骂声,少年满脸的不服。
他骑上马离开,与伙伴们汇合后,赶往了繁华的城市。
少年们偷了家里的酒,找了一处安静的地方,几人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喝起酒来。
“我以后要从商,才不种地呢。”
“对。”
“我听我二叔说过,南洋那边去了好多人,都过上了地主们的生活,每日不用干活,盯着下面的人干活就好了,他们每天清闲的很,还很有钱。”
“老一辈的观念落后了,还想着自己干活,一天不干活就觉得不舒服。”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
大明立国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前朝生人已经成为了少数,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工业化的北平,十来岁的年龄,满是自己对世界的好奇。
他们不愿意过父辈的生活,喜欢过人上人的生活。
因为片井制度的原因,以及田亩的增加和改动,人均资源变多了,乡间的人口在变少,北平周边的山林越来越繁荣。
孩子们不再喜欢打猎,他们已经厌烦从小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充满了热切。
与此同时。
大兴片坊的坊长,正在统计市坊里的人口,坊里有多少户,每户多少人,从事什么职业等等都需要登记,越是访问,坊长越是不可思议。
“没想到我们这小小的片坊,卧虎藏龙啊。”
傍晚的时候,左邻右舍们在大槐树下聚齐,有的人下棋,有的人们侃大山,还有的人说悄悄话,各色各样,坊长身边不缺说话的人。
“哦?有什么说头。”
人们好奇的问道。
“就说你李大娘家的二小子,你们还记得吧?”
“记得记得,不是说去了武昌工作吗。”
“诶,老黄历了,早就没上班,而是去了渤.渤什么来着,总之是很远的地方,在海外呢。”坊长夸张的说道,人们忍不住惊呼。
“怎么去了那么远?”
“人家发财了呀。”
“他在那里有上千亩的庄子,庄子里的人都在为他干活,他都成了老爷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天天有人伺候,这日子过得比神仙还快活。”
“难怪好多人要去海外。”
“你也可以去啊。”
“我可不敢,那么远的地方,我去作甚,我现在过得挺好的,才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叶落归根,咱的根在这里呢。”
“对,死在异乡就成为了孤魂野鬼,生生世世不得投胎。”
人们七嘴八舌。
有的人羡慕,有的人鄙视,还有的人无所谓。
坊长敏锐的发现,社会好像变了。
片坊里的确是“卧虎藏龙”,以前片坊里的“大户”就那两三家,人人敬称员外,如今呢,据自己所知的有钱人不下于十几个,各个都比以前的员外有钱。
许多人常年不在家,甚至还有已经全家搬走的。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往的穷小子,说不得哪天就翻了身。
报纸上刊登了皇帝归京的消息,民间并没有太过在意,至于什么宗藩体系,什么成立新都司的新闻,也只是让百姓们惊叹了几声,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
人们习以为常,不再为此激动,已经当做天经地义的常态。
大明太大了。
大到了不可思议。
朱棣已经感动了很多方面的被动,解决了暹罗的事情后,启程回京,虽然民间百姓们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朝廷有很大的动静。
朱高炽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恭祝大明皇帝凯旋而归。
京城里人山人海,满街撒花,旗帜飘扬。
朱棣真的老了,朱高炽也四十多岁,两父子忍不住的感叹,岁月不饶人,在时间的面前,人人公平。
这一回朱棣没有返回朝堂之上,甚至把兵权也全部托付给了太子,连整编军队的大事,也交给了太子处置,聪明的人都看到了,这是老皇帝在向继承人交付家业。
朱高炽开始接见各地的都督与总兵。
大明边疆的武官轮流返回京城进行述职,以及接受新的考核,并且觐见太子殿下,由太子殿下批复新的去处和职位。
朱能、张辅获得了大明的侯爵。
内藩属国需要驻军,包括高丽藩属国、琉球三藩属国、狗奴藩属国、暹罗藩属国,其中高丽藩属国驻扎五营,琉球三藩属国合计扎两营,狗奴藩属国扎六营,暹罗藩属国扎五营,合计十八营五万四千余兵。
塞北地区驻扎三营,塞南行省驻扎五营,奴儿干都司驻扎五营,西部七省驻扎二十营,合计三十三营十万兵。各宣慰司驻扎一营,包括老挝宣慰司、车里宣慰司等等,大大小小合计三十九营十一万七千兵。
筑紫都司驻扎九营、芭提牙雅都司驻扎八营、素可泰都司驻扎十一营、渤尼都司驻扎三营,合计三十一营九万三千兵。
京营六十营,合计十八万兵,每三年为期,京营与边营轮调十营。
每营设立固定营区,营区设守备、战时设游击将军,上有参将、内总兵外都督,不同的职责,区分了守与作战分离的军事制度。
遇大战时,京营抽调至多一半,与每个方向的军区协力出兵,由朝廷单独任命元帅。
海军也进行了调整。
除了沿海地方的巡逻舰队,包括内江各水师,海外的地方舰队外,朝廷成立三大舰队,分为北方舰队,南方舰队,外海舰队。
海外兵团进行了整改,内藩属国的海外兵团全部调走,兵权归于当地大明驻军,海外兵团只允许在外藩属国内活动,终止了高丽的商行对海外兵团的影响力。
大明不承认五级宗藩体系以外的地区和势力,也就是说除了宣慰司宣抚司内藩属国之外,都属于海外兵团活动的地盘。
每营的口粮,军饷,物资由兵部规划和提供,战时则另外供应。
军队使用铁道,铁道系统必须全力支持,但是必须要获得朝廷的指示,只有接到朝廷的旨意,各地铁道方能配合军队,否则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万事万物的发展必有逻辑。
历史上十五世纪中叶,暹罗吞并了素可泰藩属国,因为国土面积的增加,所以进行了土地和制度的改革,从部落进化为王国。
大明也是如此。
大明的疆域太大了,为了国家的稳定,大明新一轮的军事改革,主要以稳定的方向为主,力求军队的秩序控制在朝廷的手中。
但是又吸取了历朝的经验,施行京营和边营并重,为了不让边营做大,所以让京营与京营轮调,又为了不让京营的统治权落到边营的手里,所以又制定了时间和控制了轮调的规模。
为了不让京营长久的和平以至于战斗力下滑,导致不能打仗,与边营的实力发生变化,所以在大战的时候,京营需要出动,反而是参加战斗最多的一方。
可为了保障京营不至于全军覆没,以及不影响京城的安危,所以又规定了京营至多抽调一半的规定。
种种的方案,一环套一环,吸取了历来的教训,又考虑了当下大明的需求。
一百二十万陆军,三十万海军。
以京城,内陆省,边区,都司,宣慰司宣抚司,内藩属国,外藩属国层层套圈,形成了大明的新军事体系的制度,保障大明天下。
平常的时候,军队的后勤,操练种种,由兵部维持供应和监督考核,五军都督府则管理卫所事宜。
朱能、张辅等侯爵勋贵将领挂职五军都督府,平常的局部冲突由当地军区负责,遇到大的战事,则由朝廷委派这些高级将领担任一方主帅,协调各营。
赵安这种领兵在外的都督,他们最后的升路线也是如此,最后的尽头就是挂职武军都督府,在朝廷中央用更高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也离开军队,避免了直接的接触。
简而言之,中低级武官的权利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实力,在中高级武官的层面上,则加强了朝廷的控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