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宗藩天下的诞生(1 / 2)

文华殿。

一间房屋里,将军静静的坐在里头,茶几上有盏热茶,散发着热气,屋外头时不时有文书们来回走动,显得很忙碌。

赵安打量了四周的摆设,视线最后落到了自己的手上发呆,他已经等了一个半的时辰。

“什么时候多了这么多老皮。”

赵安从来没有这么无聊过,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满是老茧的大手,非常的难看,赵安没有太过在意。

“赵将军。”

“请跟我来。”

一名老年宦官缓缓的走进屋内,赵安连忙起身跟上去。

许多人好奇的看着经过的赵安,赵安努力的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对于外界的弹劾与讨论,赵安自问自己问心无愧,所以没什么在意的。

赵安也不知道去到何处,看着老宦官的背影,赵安越发的揪心。

这里是文华殿啊。

天下的中心。

哪怕是赵安,也隐隐的有了一丝惊虑,见到了太子殿下,自己如何行礼,太子殿下会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呢,自己该怎么解释。

“臣,叩见太子殿下。”

进了一间房子,在宦官的示意下,赵安只看到了一个身影,早已激动的行叩拜礼,甚至不敢打量。

“赵将军免礼。”

朱高炽一脸的笑容,平和的说道:“赵将军请坐。”

这时候的赵安,才用余光看了眼屋子里的场景,让赵安不可思议的是,屋子里没有奢华的物件,除了册子就是书,以及舆图。

书架上全部是书,太子殿下的书桌上,也有一本翻开的书,可见太子殿下经常看书,赵安见到了这幅场景,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对于读书人的尊敬,自古以来刻在了这个民族的基因里。

一个爱读书的太子,更是让人下意识尊敬的对象。

“这些日子以来,赵将军辛苦了。”

听到太子殿下的问话,赵安茫然的抬起头,迎向了朱高炽的眼神,里面有鼓舞和赞赏,赵安一下子动容了起来,内心忍不住的动容。

“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并不辛苦。”赵安稳住了心态,恭敬的回道。

朱高炽点了点头。

“御史们的弹劾,虽然符合程序道理,可是呢,大明也需要赵将军这样的人,缺一不可,所以我很赞赏新学的一句话,致良知,知行合一。”

“在良知里,我做的一切是为了国家好,那么我就问心无愧,哪怕面对再多的阻力和舆论,我也会一如既往,这样的人是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也需要这样的人为天下负重前行。”

赵安彻底动容,太子殿下的话,说到了自己的心里。

朱高炽并不是为了拉拢赵安才说这些话,而是自己的确这么认为。

整个大明,朱高炽最佩服的是张居正。

为什么最佩服张居正?因为张居正的一生从来没有动摇过。

致良知,知行合一。

如果为了利,张居正可以得到全国的财富,像他仕途的领路人那样,半个上海成为那人家族的土地,以张居正的地位和权势,别说半个上海,整个上海都不成问题。

如果为了名,张居正只需要抓几名贪官,组织几场科举,就能成为上下歌颂的贤臣。

可是张居正如他早年向隆庆皇帝的奏疏里所讲的一样,追求的是大义。

所以张居正的权臣,做成了勋贵、太监、御史、大臣、乡绅、读书人所有利益阶层都反对的对象,权臣当成张居正这样是独一份了。

还开了历史的先河,弟子弹劾先生。

后世有部书里说,人最重要的是这辈子过上自己喜欢的人生。符合知行合一,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去做这些事情,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是知行合一的开头是致良知。

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知行合一的说法迷惑了更多的人,但是他们不提致良知。

那么又可以理解成。

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条件下,过上自己想要过的人生,成为一个到死不后悔的人。这才算真正的文明和精神升华,而不是喊着口号谋求私利。

赵安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太子殿下,可他很快满心的臣服,如此的太子殿下,的确配得上老百姓们家家悬挂燕子图的太子殿下。

“臣做的并不好,为朝廷引起了不少的麻烦。”

赵安主动抱歉。

从离开四川来到京城,赵安从来没有服软过,这是他第一次服软。

听到赵安的内心话,朱高炽没有多说什么,简单的安抚了赵安几句,让他回去歇息,“将士们的功勋,不会因为御史们的弹劾受到影响。”

朱高炽笑道:“不论对错,打了胜仗的士兵们不受指责,他们只有荣誉。”

“太子英明!”

赵安叹服。

赵安离开后,下一位是曹端。

曹端在北平讲学,得知太子的邀请,丝毫没有犹豫,更没有以此扬名,也不担心会被人们认为是贪图名利的小人,而是打包好了行囊,第二日就南下。

曹端很温和,看到了书架上的书,仔细的看了是哪些书籍。

有传统的四书五经,也有一些兴起的,和许多的学者们的论文与文章,看来传言的太子殿下不爱读书是虚言,太子殿下只是不受限于一家之言。

朱高炽对曹端很热情,并不是因为此人在历史上的成就,而是此人在朱高炽的眼里,学问一道上,属于大明当下顶尖的一批人。

很早的时候,朱高炽其实很傲慢。

在大明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光大明在成长,通过大明的成长,朱高炽也互相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乃至今时,朱高炽反思起了自己,犯了傲慢主义的错误。

“宗主国、亲藩属国、外藩属国、宣抚司、宣慰司,是宗藩体系的根本,以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主,引领天下之说,莫不臣服。”

曹端仔细的讲着宗藩体系,建立在太祖皇帝打造的宗藩体系基础上,以现在大明国力为构架,全新的天下治理体系。

朱高炽听得很仔细。

后世的国与国的关系,是西方主导的,因为西方文明赢得了天下。那么在西方引导天下之前,这里是中国的天下说。

没有什么国与国。

只有中央和八方。

中国是宗主。

“改土归流并不是新事,而是早就有了的规划,不过呢,当初大明立国不久,影响力不足,首先是地方上认可中央,服从中央的管理,通过教化与管理两手准备。”

“琉球、高丽等藩属国,都属于成功的示范。”

“外藩属国变成亲藩属国,亲藩属国变成宣抚司,宣抚司变为宣慰司,最后改土归流融为一体,正是八方归附,四夷来王。”

朱高炽听完后,突然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在后世的时候,经常有人嘲笑古代的狂妄,他们却不知道古代的辉煌。这个辉煌并不是单指武力,而是文明。

包括后人对礼的鄙视。

古代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人生来好静,是人的天性;感知外物以后发生情感的变动,是天性的外部表现。

外物来到身边后被心智感知,然后形成好恶之情。

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外物感知后产生的诱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灭了。

外物给人的感受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人就被身边的事物同化。

人被外物同化,就会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

因此,强大者胁迫弱小,众多者施强暴于寡少,聪慧多智的欺诈愚昧无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养,老人、幼童、孤儿、寡母不得安乐,这些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因素。

所以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以衰麻哭泣的礼仪制度,节制丧葬;钟鼓干戚等乐制,调和安乐;婚姻冠笄的制度,区别男女大防;乡射、大射、乡饮酒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礼节制度,端正人际间的交往关系。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

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

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

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

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

例如商人挣的钱不用来压榨,而是反哺乡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