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海外的扩张
永乐六年。
上海。
码头。
巨大的杠杆钢铁臂,犹如抽水用蒸汽机的摆件一样,通过一组滑轮,靠着蒸汽机的动力,把一箱箱的货物运上蒸汽机轮船。
码头的工作人员们,陪着李暹巡视。
李暹即将出使中山王国,解决中山王国遗留的问题,地方官员亲自作陪,在等待船只的时候,了解下码头的日常情况。
“吊机的制动部件,利用的棘轮原理。”
“棘轮是我国先民很早发明的机械部件,目前发现的文字记载,最早于汉朝,同时期还有齿轮部件的记载,宋朝的计时器机器中,大量使用了齿轮。”
一名工作人员,指着吊机基座下的棘轮。
圆环铁质部件的外缘上,刚性齿形表面留下了向内的齿轮,棘爪钩在齿轮上,让整个机器固定。
“如果倒着转动,因为齿轮的朝向,并不会钩住棘爪钩,并不妨碍机器的运作,当机器停止后,这些齿轮可以钩住棘爪钩。”
工作人员流利的说道。
看样子他介绍过很多次,所以说话既简洁又熟练。
“真是神奇啊。”
李暹满脸的感叹。
“这小小的机器部件,蕴藏了大智慧,可连我们也很难想到,竟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发明了出来,并且在工业化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码头的官员笑了起来。
“无数的这类的小部件,组织成一套完整循环的机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
“随着市场的繁荣,货物的交流逐年增加,促进了船只的改变,大海上的商船,船只越来越巨大,促进了蒸汽机轮船的茂盛。”
上海县的码头,从建成以来,发展就是全国最快的地方。
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新的变化。
作为亲眼看到上海码头发展的官员,对于这些年来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话语间,仿佛这些年来的社会变动,在人们的眼前展开。
官员又说道:“蒸汽机轮船载运的货物多,于是码头上的吊机越来越多,传统的货物打包方式也改变了,所以码头上也提供了专门的货箱。”
指了指码头上堆积的方形货箱,李暹也看了过去。
这些货箱,是即将要装入船只的。
还有很多的仓库里,仍然堆放着各家商行送来的货物,以及船只送来的货物,等待商家们的运走。
一艘运载辽东木料的货船上,无数的木料被运输下来。
应天府对木材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
除了制作木梯扶手雕刻等等,还有家具的需求,乃至其余行业的发展,辽东每年发往上海的木料不计其数,这只是其中一样而已。
李暹更感兴趣的是机器。
理论上的知识,除了北平,京城每年都会开办培训会,不光民间的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官方也会经常举办,为大量的官吏提供培训。
见状。
工作人员上前笑道:“京城成立的博物馆,收集了春秋时期的棘轮部件,只是那个时期出土的部件是青铜材料为主。”
“北平的机械制造厂,有专门生产棘轮部件的分厂,用钢铁铸造而成,而且使用的是机器,并不是古代的手工制作,从效率与外观上更为的好。”
李暹连连点头。
一个吊机而已,蕴含了多少的部件。
无论是滑轮,又或者齿轮,还是制动器具或者传动部件,都是先民有的东西,可谓是集中华文明大成者。
这些部件背后的工厂,至少三成来自北平,北平作为大明最早的工业基地,以及煤炭供应地,还有最早的改革地,底蕴哪怕是京城也很难追上。
“先民们发展出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可我朝立国之初,无论是市井之间的技术,还是百姓们的见识,犹如愚昧者一般,说明了什么?”
李暹当众讲话道。
大明加强了对海外的管理,像李暹这类的官员,地位越来越重要,连杨忠也成为了课本上的英雄人物,留名青史,所以众人都仔细听着。
“自古以来,精华在北方,无论是文化还是技术方面,宋朝失去开封,龟缩于南方,天下精华失半,乃至宋亡后,才不到百年的时间,天下精华已百不存一。”
“百废待兴啊。”
李暹感叹道:“就如这棘轮,如果不是我朝的兴盛,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加上出土的古代器物,恐怕我们大明朝,竟无人识得此物,更不知道此物的重要性。”
“这就说明了,社会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充满了退化的风险,甚至退化成愚昧。”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我大明朝,以前朝的退化速度,得不到恢复,岂不就是退化到了愚昧,成为了未开化的土著。”
“所以你们取得的成就,虽然很伟大,可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起来,正如太子殿下所言,发展永远是不变的方向。”
码头外。
蒸汽机轮船鸣笛进港。
内部的铁轨上的蒸汽机车,托运一列列的货物,东边是入口,西边是出口,大明南北的交汇处,物资交流最频繁的港口。
前往琉球的商船已经准备好了,李暹在码头工作人员们的送别下,登上了商船,商人亲自陪着李暹一起去琉球地区。
李暹最早出使过西域,后来又出使过金帐汗国,也就是钦察之地,如今又要去往海外,是大明行走里程最远的一批官员。
见多识广的李暹,对待陪同的商人很和气。
双方还下了几盘棋。
通过与商人的交谈,李暹加深了一些海外商人们的想法和需求,双方的关系也得到了提升,商人还得到了李暹的承诺,邀请商人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去登门拜访他。
大明沿海船只密集。
原材料成为了最大宗的货物,寒冷的气候时,甚至有专门往南运输冰块的船只,为南方各地的冰窖冰库提供廉价的冰块。
三三两两的海军船只,散布在大明沿海一带,维持海岸线的安宁。
随着大明对高丽、倭国、琉球等国的控制力加强,有力杜绝了海盗兴起的土壤,十万海军的规模,其中高达五万用在沿海。
海燕追逐船只。
特别是蒸汽机商船。
虽然商船的目的地是琉球王国,可大明在海域上的大小岛设立了灯塔,并且留守了守岛人,船只通过各岛的灯塔确认航线,还可以遇到极端天气时,通过海岛来躲避风浪。
商船在久米岛和当地的岛民进行了贸易,然后沿着群岛出发,又在渡名喜岛停留了一日,外地岛等群岛,然后才抵达归仁城。
李暹和商队告别。
商队在归仁城会停留五日,五日后则会去往名护城,恩纳城,进入中山王国的沿海,一直绕岛航行完后,也会从当地采购一些土特产。
归仁城的军需补给,也有一部分通过商船运来,采取了太祖皇帝创造的开中法的方式。
李暹和随行的官吏们带来了文书和宝册,以及印章等物,还有商行的证明,所以归仁城港口的管理人员们,很快派人去告知。
“对不住了。”
杨文得知来人的身份,立刻猜到是朝廷派了解决当地纠纷的特使,连忙亲自去迎接,见到了对方后,热情的说道。
“以前就有人冒充朝廷官员的身份捞取利益,所以才有刚才的事情。”
杨文解释了一番。
李暹没有在意。
双方客套一番,一起进入了归仁城。
归仁城已经是当地汉人的主要居住点,除了驻守士兵外,还有驻守士兵把当地家人迁移到城中居住,士兵们自己出钱修建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