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1 / 2)

第609章这样的大明该怎么打败

京城。

礼部忙碌了起来,包括重新制作大明舆图,各行省、都司、宣慰司、宣抚司、藩国、地区,根据新的制图技术,比以往更加的详细,已经有了后世地图的雏形。

朱高炽看过部份,大致都能认出来。

永乐四年的冬天。

随着朱棣回朝的脚步临近,不光是礼部,各部都越发的忙碌起来。

走遍荒山野岭的探测工作人员们,带回来大量的资料和笔记,逐一的被纳入,包括各地的矿产等,乃至地方上的风土人情。

“大明如今有辽东行省、北平行省、大宁行省、开平行省、塞南行省、山西行省、陕西行省、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山东行省、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北行省,湖南行省、应天行省、浙江行省、江西行省,广东行省、广西行省、贵州行省、云南行省,交趾行省。”

“施行三司制度,一京二十二行省。”

“奴儿干都司,塞北都司,东察合台都司(安西都司),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占城都司,大员都司,撒马尔罕都司,布哈拉都司,合计九大都司。”

“大古刺宣慰司,底兀刺宣慰司,底马撒宣慰司,孟养宣慰司,丽川平缅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塔什干宣慰司,巴里黑宣慰司,木鹿宣慰司,玉龙杰赤宣慰司,马什哈德宣慰司,赫拉特宣慰司,十七大宣慰司。”

境内还有小部分的宣慰司,不过目前阶段正在土改流,或者势力小,并没有详细的标注。

最终的舆图,第一版摆在了礼部尚书案台上。

众臣围着新的舆图,内心又自豪又感慨。

舆图上。

一个又一个的城池,不光是恢复了人口,还在恢复当地的生产力。

社会组织的学者,戴着崭新的眼镜。

宋朝的眼镜是工匠打磨水晶而成,用木头制作托架,成本高昂,普通人用不起,明朝的时候,眼镜由中国传入了意大利,随着西方工业化改革的成功,生产力大大的增加,眼镜逐渐在西方普及开来。

金州和北平,已经可以制作金属框架的眼镜,但是重量不轻,于是有了手举的,用来看书的眼镜,还有一种挂在鼻梁上的,不适合运动。

“其实应该改回古名的。”

学者失落的说道。

他曾经提议,把撒马尔罕,乃至木鹿等地区,改回中国旧有的名称,例如大宛都司,大月都司,康居都司等等,这些古国自古臣服于中国。

例如康居国。

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很早就与中国有往来,并且十分的归顺,唐末时期,随着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消亡,康居国也很快因为战乱而消失了。

繁华的西域逐渐荒凉,成为了一片片的无人区。

只是自己的提议,太子殿下却没有支持。

太子殿下说过去的就过去了,记在历史里,不让后世人忘记,知道曾经的存在。

可以恢复古名,也可以用新名,其实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展望未来,为了督促人们不要沉迷过去,因此太子殿下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周先生不必介怀,太子殿下可不是反对你的意见。”

礼部官员安慰道。

学者笑了笑,“只是惋惜罢了,好好的名字改成了乱七八糟的,康居,大月,大宛这些名字多好听。”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气氛热恼了起来。

吏员们也满是笑容。

新的改革,吏员的地位大大提升,官吏之间虽然还有区别,可也不是泾渭分明,吏员的上升空间有了明确的规定,只要出色政绩,同样可以做官。

学者抬起头,感受到屋内祥和的景象,内心也有感而发。

于是当众说道,“太祖皇帝提出要复兴宋制,并创办了许多的规定,三十余年下来,虽有成效,其实在下看来,唯有一项核心被忽视。”

听到学者的言语,官员们保持着笑容,并没有怎么回答,反倒是吏员们主动开口。

学者不以为意,无所畏惧的说道:“宋朝最重视的是契约精神。”

“宋朝契约制度的发达,当时的契约已经能够成为一种证明契约关系,成立的文书而存在了。契约在民众日常生活所进行的买卖、典当、抵押、租赁、雇佣、收养等等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者又开始了长篇大论。

职业习惯。

自从考级制度推行以来,无论什么性格的学者,都要学会如何展露自己的想法和结果。那些会说话的,能完善整理出自己思路的学者,在这项制度上更加的占便宜。

针对这样的现象,太子殿下曾经说过。

人是社会类生物。

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所以交流能力,也是学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学者习惯了。

官员们也了解学者的为人,此人的确有才能,眼光独特,能为他们带来新的角度,所以没有人打断学者的发言。

学者畅快的说道:“契约关系的盛行,也成为这一时期民众间财产关系,和商品关系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社会民众基于宋朝社会赋予其“编户齐民”的身份,均纷纷地参与到契约规制下的社会生活中。”

“在当时,凡是自愿订立契约关系之民众,从客观来看,均处于独立当事人的地位,在契约中,无论其身份的高与低,贵与贱,他们都是以独立、平等之人格参与进来的,都是国家的一等齐民。”

“契约关系成立之后,民众之间也只是暂时形成了一种短暂的契约经济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十分紧密的人身依赖关系,促进了在人格上,他们是平等的。”

“这就是宋朝社会的核心本质,正是基于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使得宋时期,社会民众之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其呈现出追求平等的社会契约精神,这也是宋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太子殿下经常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宋朝的物资文明的基础强盛,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某方面有短板,造就了外部军事的失利。”

“正如太子殿下曾言,万事有利有弊,而宋朝高度的物资发达,已经为宋朝的武力失败埋下了因果。”

“就和明初时期,太祖皇帝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其规模巨大,而如今太子殿下监国,督促百姓移民,反而成为了最难的问题。”

“这就是万事有利有弊,既然百姓们有了人格,人格上平等,而我朝越发的富庶,没有百姓愿意离开内地,那么以往朝廷最容易办的事情,却在我朝成为了最难办的事情。”

学者一边根据事物的表象,一边做出自己的判断,全然不顾身边人们的想法。

不少人平静了下来。

尚书吕震就很不开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并不让人满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权力方面的限制。

皇权的权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会达成的规矩。

很多人嘴上不说,内心是有想法的。

不然北平的新学,还有最近兴起的兴学,为什么日益强盛?因为符合社会潮流,人们内心的期望。

百姓们不希望头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员。

官员们也不希望头上有个可以随意定生死的皇帝。

在这点上,吕震认为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错,可以引导社会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让朝廷跟着改变,唯独不能破坏规矩。

规矩是什么?

规矩是社会各方面经过试探和妥协,最后达成的平衡与默契,大家遵守规矩,保障了秩序,从而让社会保证了稳定。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们希望的是安居乐业。

只有强者,才会希望乱中牟利。

尚书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里,也就没有人捧着学者了,学者说了半天,没有人附和自己,讨了个没趣,失去了兴致,没多久也就离开了礼部。

“送去文华殿吧。”

礼部尚书吕震见诸人都没有了问题,最后向人说道,旁边的吏员们点点头,各自上前把舆图收拢起来,装入盒内。

“周先生一向口无遮拦,部台见笑了。”

有名与学者关系不错的官员,上前开口缓和说道。

礼部尚书吕震并没有生气。

相反。

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社会的舆论,都迫使吕震大度。

明朝的社会风气,并不是清朝的社会风气。

清朝讲究尊上。

主子的一套,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打杀奴仆。

后者是主子杀奴,法律上不过是罚银等规定而已,一个是“义父”杀“子”,不光法律上会被惩罚,道义上也会被舆论所谴责。

例如早期民间煤矿不上报,矿内有各种违法的事情。

有这些现象,不代表法律支持煤老板,只是因为经济依附关系的原因。

宋朝的人格平等社会现象,被部分人故意曲解为宋朝与士大夫治天下,如果用这个标准,那么就不能双标,后世西方同样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明朝因为前朝的历史惯性,虽然提出恢复宋制,但是朱元璋又在大明律中规定,允许特定的功勋使用奴仆,在小范围内,制造了人格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皇宫内,仍然存在主与仆的关系。

但是到了清朝,这个关系放大到了社会,各地的满城等,全方位的制造了人格不平等,最终根植了深深的辫子精神。

可以说宋亡以后,古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再也没有达到宋的地步,从元朝的下滑,到明朝的恢复,乃至清朝的全面下滑,跌入了深渊,直接倒退两千年。

基于如此的现象,吕震非常的大度,表现的丝毫不在意。

与社会贤达保持和善,是社会舆论的体现。

明朝的乡绅并不是血脉继承。

是通过读书来改变的。

与贵族世袭制度不同,与九品正中制也不同,也杜绝裙带关系,特别是朱元璋制定了八股文,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民读书改变自身阶层的方式。

批判这样的制度,同样也不能双标。

比起后世西方的精英教育,至少明朝考试讲究人人平等,大家读一样的书,考试一样的内容,不允许出现只有富人才能读得起的考试内容。

考就只考一二三。

不考钢琴,不考舞蹈,不考演讲.

所以要搞清楚,到底反对的是什么,既然要讲究理性,就要认真的思考思考。

因此周学者在礼部得罪了尚书,没有人太过在意。

地方上。

还有指着藩台骂的人呢。

普通读书人指着一省之长的鼻子大骂,不顾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还能获得一些人夸赞其风骨,后世大部分国家都做不到。

与西方不同是的。

明朝最后失去了天下。

正如儿时的荣耀来源于父亲,父亲衰老后的荣耀来源于儿子。

失败就是罪。

以结果论英雄而已。

正如后世当着英国官方的面说的那些话,放在十九世纪,世界有哪个国家敢这么想。

如果二十二世纪。

英国彻底落魄,更多的言论都来了,甚至会没人在乎英国,不给英国画面,就像国际社会没人在乎海军国一样的道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