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一万里外的大明府学(1 / 2)

左右两军的汇合,每个士兵都非常的激动。

太稀罕了。

王大炳亲切的抱着不认识的袍泽,恨不得往对方的脸上亲两口,在如此遥远的异国他乡,一路的艰难,不是在行走,就是在睡觉,然后就是防备,打仗的时间很少。

能见到来自一个国家的兄弟,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情。

全军的士气,达到了巅峰。

张辅和朱高煦等人也很高兴,既有朱能的左路军到来,还有他带来了不少的友军,连朱高煦都不得不感叹,此人不但拿了首功,一路的境遇也不可思议。

“那些人听你的吗?”

张辅关心的问道。

朱能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

“啥意思?”

众人好奇。

朱能谨慎的说道:“听不听,也要看利益,各种缘由,不是简单就可以说清的,如果想要让他们卖命攻城,我看,他们也不是傻子。”

“攻城向来是最难得,何况这撒马尔罕,本身就是大城,帖木儿又加固了几十年,恐怕就算硬逼着他们上,不但无法攻下此城,还会导致他们离心。”

“那要他们有何用。”

朱高煦不满了起来,岂不是冤大头,明军在前头打仗,他们在后头占便宜。

朱能没有生气,仔细的解释。

此人十分沉得住。

“郡王。”

“想要尽快的稳定地方,最快的手段,无异于拉拢地方的势力一起打仗,既断绝了他们和帖木儿的关系,让他们成为了仇敌,我们又能互相了解,建立更多的关系。”

原来的历史上,永乐二年,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如今朱棣才登基,仍然是洪武三十六年的年号,所以人们称呼为郡王。

“怎么看,我们大明都最吃亏。”

朱高煦不爽的说道。

一路来耗费了无数的物资,将士们也爬山涉水,历经艰辛,到头来就得到几片无用的土地,在他看来,大明想要治理好亦力把里,至少也要数十年。

无他。

没有人口。

根据朱高煦的了解,撒马尔罕地区还算是富裕些,土地勉强肥沃,越往西走越贫瘠,充满了沙漠和山丘,硬地,很少见到肥沃的土地。

一直要经过木鹿,才能有一些平原的地区,最终要翻越几座山脉,才能开拓起来,开始有了平原,也是游牧民族抢劫的最好的地区。

也只有愿意迁移去那里的游牧民族,并建立国家,反倒是能长久的存在。

不过帖木儿却故土难离,选择了回自己的家乡,而不是留在当地认真治理,否则靠着当地土地的肥沃,说不定能恢复生产,得到养活大军的物资,结束以战养战的困境。

撒马尔罕地区,也就是后世的乌兹别克斯坦。

是中亚五国人口最多的国家,高达三千六百余万,然后是北部的金帐汗国地区,后世的哈萨克斯坦,人口近两千万,其余的三国从几百万到一千万不等。

木鹿地区就是后世的土库曼斯坦,国土面积是中亚五国最大的,才五百余万人口,却在中亚五国垫底,可见土地的贫瘠。

“已经很好了。”

张辅为朱能说话。

其实也就是大陆国家的思维,与西班牙的大航海,和英国的大殖民模式并不能同日而语,双方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局势都不同。

“城里听说也有大明的商人,规模还不小,能不能指望他们里应外合?”

“碰运气。”

“还是要靠大炮。”

张辅不把运气交给别人。

“重炮艰难,恐怕还要等一个月,难道大军平白消耗粮草?更何况朱总兵带来的好几万联军,我们可供应不起。”

自从大哥推动农业,发展工业化,他和父亲在国内周边一带打战,从来没有操心过粮草,哪里像现在,什么都需要精打细算,让人苦恼。

“粮草方面,不需要我们提供。”

朱能笑道。

一路来,旧地取粮。

有些势力不愿意和帖木儿撕破脸,想要当墙头草,谁强就支持谁,朱能如何会置之不理。

既然如此。

朱能就带着愿意反抗帖木儿的势力,消灭这些观望的势力,既能获得粮草物资,又能消灭潜在的风险,还能逼迫更多的人和帖木儿翻脸,最后又断绝了许多人的后路。

在交趾的两年,朱能成长了不少。

众人经过商议,放弃了攻城,选择了围起来,然后分出军队,往四周攻伐,等待后方大炮运来,再一举攻破撒马尔罕城。

并且派出骑兵去西边,除了警惕之用,最好能打探帖木儿的大军抵了何处。

撒马尔罕都城自从上次的夜袭失败,全军覆没,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厉害,没有再敢派军出城作战,城中的军队本身也不多。

“我猜,我们的军队进退两难。”

圆顶的房子里。

地摊上坐着十几名商人,穿着丝绸的长衫,打扮与城里的人们格格不入。

“那是自然。”

“城池这般的坚固,大明的士兵虽然精锐,到底也是血肉凡人,又不是刀枪不入,攻打不下来也算是正常。”有人分析道。

“那我们?”

“不行。”

郑刚一口否决。

“那《三国演义》虽然是,可却也是结合史料的,咱们是异国他乡经商的商人,一路受到优待,如果现在城中造反,就算拿下了此城,那我们以后也不要想在别国做生意了。”

“而且事情传开,大明在各国的商人,都要埋怨我们。”

众人面面相觑。

“我大哥说得对。”

年轻的郑昂大声的支持。

“小声点,别传了出去。”有人提醒。

“可万一我们的军队攻不下此城,导致了皇帝陛下的西征失败,难道我们也坐视不理?”

“怎么不理?”

“帖木儿汗国的许多情报,不都是我们传回去的?我们万里之遥的把内地货物带来帖木儿汗国,又从帖木儿汗国带回大明的商品,税赋交的少了?”

郑刚非常的不客气。

他对国内是不满的。

只有没得门道的人,才会离开国家经商,因为天下最大的市场在国内。

最挣钱的当然是煤炭行业。

看煤炭行业,乃至铁矿等行业,国内管理的非常严格,门槛高不说,已经不是普通商人可以轻易进入的,加上传统的煤矿商行们关系强大,资本雄厚,一般的商人也竞争不过。

其他行业同样如此。

围绕大明工局体系,上下游产业链,除了要有资本,还要有关系。

简而言之。

利润动人心,奈何他们吃不到。

谁愿意离开国家,离开最富裕的市场体系,千辛万苦冒着风险,去异国他乡经商呢?他们这些没有关系,资本也不够雄厚的小商人们。

留在国内,他们最后只有被吞并的下场。

当然了。

更大的因素是国内的竞争太激烈了,最有名的莫过于那孔明灯商人,当初多么的红火,结果不也是失败了,最后去了高丽。

商人们决定什么也不做。

大明商人在城内的安分,让许多的贵人非常的满意。

“郑家兄弟太固执了。”

“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什么道理?他们带来的货物,以及贩卖回国,难道靠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大明的社会体系?没有大明的发达繁荣,他们靠什么经商?”

“那怎么办?难道真的冒着风险,以后别国也防备我们的危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郑家兄弟同样关起门来商议。

“大哥,如果朝廷军队拿下了撒马尔罕,会不会对我们不满?”郑昂并不是外表所展露的年轻气盛,反而有些忐忑。

郑家兄弟在外,哥哥唱白脸,弟弟唱红脸,两人配合默契。

“你让手下的人准备准备,如果朝廷军队势强的时候,咱们就动起来,里应外合,建功立业。”

郑刚笑道。

郑昂明白了,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哥做事实在是小家子气,只是他们两兄弟不靠关系,家里也没有太多的钱银,能走到今日,就是靠着算计一分一厘的得失,才能维持起来。

只是他们郑家今非昔比,生意规模,在国内不值一提,可是撒马尔罕地区,也算是大商人了,所以郑昂看来,以往的方式要变一变才好。

大哥两边投注,又想要吃独食,得罪的人太多了。

——

尼古苔里和赫匝两个部落,得知撒马尔罕都城被围攻,连忙联络周边的部落支援撒马尔罕都城,有些部落第一时间抵达,有些部落不愿意,但也不敢违背,拖拖拉拉的,一个月后才算是集合了两万余骑兵。

说是骑兵,其实也就是牧民。

帖木儿对于自己的地盘还算是照顾的,特别尼古苔里和赫匝两个部落,又收留过他,算是救命之恩,因此非常的偏袒。

两个部落数十年下来,也成为当地最大的势力,同样也对帖木儿忠心耿耿。

得知后。

火真领着五千骑兵,联合万余联军,在阿姆河与锡尔河地区,展开了大战,朱高煦则领一千骑兵在后方压阵,随时策应火真。

牧民们平日生活在马背上,日常的生活中,会形成一些默契,但是缺乏大规模战术作战的训练。

只有帖木儿的大军,才具备这样的能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