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一封家信(2 / 2)

第二个是食宿。

官府每年向驿站调拨资金,承担公务上的接待,民间则需要自行支付。

需要在驿站住宿的百姓们,是非常欢迎的。

别的不提,驿站是官方,在安全上是有保障的,不用害怕住进去黑店。

经过中华重工体系改制,内地靠着铁道系统,以及民间食宿的盈利,总体上不亏,亏损的大头是边地。

朝廷方面也没有不满。

往年维护驿站开支,经过改制后,并没有增加太大,用这部分的维护费用,补贴边地,倒也是皆大欢喜。

哨官回去告诉了手下们。

“不久要进入安南,一路靠着两只腿,回来不知道还要多久,要写信的抓紧。”

许多士兵没有想到,经过哨官的提醒,他们才反应过来。

有的人懒得写,有的人当即回去写。

早年传统的社学,不少人认得字,后来组建新军,加强文字教育,书写常用字,大多数士兵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

更有退伍后的安置,文化水平越高,考核越容易通过,得到更好的就业。

所以士兵们对学习有很大的动力。

“这里的山跟被刀子切过一样的整齐,像大户人家的屏风咧,还有里的大象,我亲眼见过了,好大好大的怪兽,一脚能把人踩瘪,这畜牲喝水竟然用鼻子,而且不会呛着。”

一名士兵趴在方桌上,全神贯注的写着家信。

什长来看了两眼,与身边的同袍们,不约而同的露出心领神会的笑容。

这家伙娶了新媳妇不到半年。

“山被修成了梯田,你没有亲自见过,想象不出来的壮观,真的让人神奇。”

“这里的山太多了,好多同袍的脚起泡,我也起泡了,不过不要紧,你不用担心。”

……

“大壮,跟自己媳妇写了什么,给我们说说呗。”

见那名士兵包好了书信,听到同袍们的打趣,连忙藏入了怀中,这些家伙什么都干得出来。

果然。

几名同袍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声,摩拳擦掌的上前。

“什长。”

大壮委屈的看向什长。

“好了,不要过分了。”

什长这才笑道。

他们也没有真要做什么,打发无聊的时间,汉子们朝夕相处,以前军营里活动多,还有每日的操练,倒也没有无聊的功夫。

“什长,吹个唢呐吧。”

“你疯了?”

等士兵去投信后,剩下的人们有人说道,立马引起了反对。

唢呐一响,耳朵都要聋了。

什长也摇了摇头。

他家卫所里的唢呐匠,算得上特殊人才,后来加入了新军,祖传的本事可没有忘记。

行李中带着他的唢呐,军队对于士兵自己的物品有规定,只要不超过重量和面积,可以带在身边。

“太闷了。”

士兵们抱怨道。

终于。

正使透漏了离开的日子。

第三日。

他们一行人离开驿站,顺着大明修建的道路,进入了禄州。

禄州有安南的士兵。

使团很紧张。

哨官悄悄的告诉士兵们,做好发生冲突的准备。

“你们是大明来的使团?”

突然。

从后方赶来了一名安南将领,满口熟练的大明官话,笑呵呵的样子,充满了热情。

对方和杨渤行过礼,经过他的自我介绍,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是华族。

那人先是从杨渤手里检验过公文,确认无误,然后把他们放入城中,不但没有为难,按照前例放行前,还接待了他们一番。

并且后来还派人护送,以免遇到交流不畅,导致发生意外冲突。

安南国内并不是所有人口都是汉族,不过多数的大户,与文武官员,包括历朝的国王是华族出身。

当地的土著属于部落模式的生活方式,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更多的是无人的林地。

古代东方,只有汉人才掌握了先进的文明。

从最初的先民来到此地开始,在空地上开树垦荒,与毒蛇猛兽奋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成了一块块的良田,带来了丰富的农业,造就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成为了宜人的居住区。

从中原流域到全国,到东南亚,一直以来如此。

把恶劣的地方,变成适合生存的地区,不是靠着刀枪,而是掌握的先进文明。

所以哪怕汉人武力衰败的那天,却仍然掌握着这片土地。

一直到清朝,才有最大的危机。

西方不同于原来的入侵者,因为清朝三百年的禁锢与落后,西方却在大发展。

所以那时西方的文明,已经超过了清朝时期的东方文明。

这就很可怕了。

汉人从文化到血脉,真正有了覆灭的潜在可能,所以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在古代。

有汉人的地方,人口就多。

因为汉人能创造粮食,以及生产各种物资。

士兵们第一次来安南,遇到了许多能交流的人,令他们大开眼界,人人都觉得和国内有些地区没有什么不同。

看上去很顺利,正使杨渤也没觉得什么,他可是御史,正经读书人出身,一路科举过关,如何会把安南的读书人放在眼里。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