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军户与民户(1 / 2)

第95章军户与民户

“对老大的说法,你们怎么看?”

朱棣有些消化不了。

老大说的很直白,通俗易懂,话里的道理听起来是那么回事。

但是呢。

朱棣很难接受。

光粮食多了不好的这个观点,虽然知道老大说的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照样还是膈应。

“阿弥陀佛。”

姚广孝回了一句佛号。

这就是当和尚的好处,遇事不决阿弥陀佛。

葛诚就没有这个借口,只能犹犹豫豫,“大公子睿智,他的想法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能以常理度之。”

两个亲信都是如此,朱棣哑然。

“好吧,你们也不懂。”

“看来儿子太聪明了,也不是好事。”

这句话说得莫名其妙。

多少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才。

葛诚苦笑的看向姚广孝,姚广孝也垂着眼睑。

“只几个月的时间,大公子不但为王府提供了两万两银子,又养活了两千军户,还有工厂的工人。”

“如今修的铁道,我看其中有很多讲究,不光是运煤。”

“大公子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葛诚一一数道。

朱棣隐晦的瞅了眼葛诚。

铁道当然不简单。

难道葛诚看透了里面的重要?

对于铁道的作用,朱棣和谁都没有说。

按照老大的说法。

铁道能带来巨大的利润。

它将会是一条商道。

所有的商品,以后都会从铁道运输,因为铁道的便利性,和运载量,让商品的运输成本压到了极致。

不用强迫的手段。

谁家的商人都会使用铁道。

因为谁不用,谁的商品就卖的比别人的贵。

当今时代。

运输成本是商品价格中的最大一项成本,不光是明面上的开支,还有各地隐晦的打点。

而铁道全部控制在了手中。

从铁道对商品的运价中,就能控制商品的价格走势,还能变相的收取商税。

除了促进繁荣,还有军事的作用。

了解了这些信息后,比起蒸汽机,焦炭炼制厂这些,朱棣最看重的其实是铁道。

不然才不会这般大费周章,抽调军户两千人,他需要承担不小的压力。

但谁曾想,老大还藏了一手。

蒸汽机的作用,比朱棣想的还要巨大。

农业离不开灌溉。

水渠能修到哪里,哪里就能变成良田,而蒸汽机抽水机可以让原来的水渠,修建到离河流水源更远的地方。

作用性一下子超过了铁道。

至少朱棣是这么认为的。

可老大偏说不重要。

“今日之局,皆有大公子而起,解铃还须系铃人,王爷可以等一等,先看大公子如何解局。”

姚广孝终于说话了。

有了思考的功夫,比葛诚说的要明白。

“也只能如此。”

法子是朱高炽提出来的,说的很详细,可众人还是难以理会,自然如姚广孝所言。

过了几日。

皇帝的刀还是落了下来。

出乎意料的,落在了宋国公冯胜的头上。

冯胜是谁?

那是资历最老的一批人,开国六王之一,当朝仅存硕果的元老。

无论是傅友德,还是蓝玉,在冯胜面前都是小辈。

“首先,要搞清楚原由。”

“其次,是止于此还是会有下一步的动作。”

“最后,应天府的事,多打听打听。”

姚广孝主动请命再探应天府,朱棣思来想去,虽然知道此行对姚广孝有危险,可的确忍耐不住。

后一句。

说明了朱棣还是关心某些事情的。

“还有就是,老大的事情,有没有传到应天府。”

对于儿子,朱棣还是担心的。

长子在自己面前能一套套的讲大道理,自己不跟他计较,可在他皇爷爷那里可不行。

想到这里,朱棣恍然大悟。

父皇最喜欢跟人说教,老大难道是遗传了他皇爷爷的性格?

只可惜。

他皇爷爷的一生,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

铸就了坚硬的脾性。

善于学习,但是观点极其的坚定。

希望人们按照他的想法做事,因为他的成功,他比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看的要遥远。

在这点上。

长子和父皇类似。

两人都认为自己正确无比,别人是错的。

长子脾气硬。

他皇爷爷脾气更硬。

“大公子所办商事,在有些人眼里是小事,又没有和人纷争,应当不会有人特意传播,恐怕也无人看重。”

“如此才好。”

朱棣衷心的说道。

国家大事前,老大的事不足轻重,可父皇非常人,再小的事也不会疏忽。

精力实在是旺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