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84年以后,大量金银外流,尤其是八国联军侵略我国,很多贵重工艺品被掠夺出国。
金银工艺因而停滞不前,特别是鬼子军队入侵我国,使花丝镶嵌行业,处在及及可危的境况中。
而辛亥革命以后,宫廷艺术流向民间。
这个时期,或许是因为制作这些宫廷艺术的匠人增多,就更加进一步刺激了技术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不要看是宫廷艺术走向民间艺术,就认为是技术的衰落。
事实恰恰相反,宫廷艺术从此不在高高在上,而是进入千家万户。
这更进一步让所有工艺,都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
有竞争,就有进步,所以这一时期的各种工艺,都处在一种急速上升状态。
当时,民间的金银店铺很多,各家店铺的工艺已经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这时单单是一个花丝工艺,就可分为好几种:花丝、实镶、錾花、烧蓝、点翠、制胎蒙镶等工艺。
神都前门一带是“首饰楼”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
当时首饰发展很快,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中的顶尖人物。
如人称“花丝王”张聚伍、艺人于海、赵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怀绝技。
可惜,也就是在这最鼎盛的时刻,国内陷入动荡。
也让这些大师流离失散,如果不是有着隋侯之珠,他们的手艺,就全都失传了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宿命的轮回,让国内出现盛世之后,就是急速的衰落,这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人力不可挽回。
因军阀混战、鬼子侵略、我国内战等,导致社会动荡,市场萧条,人民流离失所。
花丝首饰艺人失业、改行,挣扎在贫困中。
着名的“花丝王”张聚伍,就饿死在回乡途中,花丝首饰陷入绝境。
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政府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低利贷款,供应原材料,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组织起生产合作社,情况才有所改变。
建国之后有了国家支持,此时产品种类、表现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花丝镶嵌行业于1956年实现了合作化,也直到此时,这种工艺才真正开始腾飞。
神都政府将散落于民间的身怀绝技的“细金艺人“,重新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花丝生产合作社“、“镶嵌生产合作社“等工艺企业。
到了1958年,二社改组合并,在通市孔庙遗址上,正式建立亚洲最大的首饰厂“花丝镶嵌厂“。
也是在此时,这家工厂成为我国制作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它专门生产传统花丝工艺品,并担负着神都地区首饰出口任务的。
196年成立了神都工艺美术工厂,内设一个花丝车间。
1971年又成立了神都首饰厂,也是在此时,陈文哲才发现,不止是他想着利用这种顶级工艺,成立首饰工厂,原来国家早就在做。
只不过,好像这种工艺的奢侈属性,他们没有发挥好啊!
再加上时运不济,或者是被人针对,反正是到了改开之后,它反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