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最后的三块羊脂玉边角料,归裴淑英了。
人家干脆利落,以极短的时间连下三城,不但棋艺高超,尤其气势迫人。
每落一子,那双眼睛都会直直的盯着陈淑仪,看的陈淑仪一阵发慌。
这是心理战。
陈淑仪是个笨蛋,毫无心理素质可言,输也就很正常了。
至于裴淑英推荐的那个裴熙载,杨铭打算用一用。
不是大理寺出身吗?正好做总管府的法曹,至于对方得罪兰陵萧氏,不要紧,母妃其实和萧家那边的往来不多,算来算去,也就七八个人而已。
第二天晌午,杨铭刚刚睡醒,便令人唤来裴淑英:
“你可以送信至大兴,让裴熙载来吧。”
裴淑英坐在火炉边上,笑道:“不用写信,他是跟着我来的,眼下就在江陵县一家客栈落脚。”
杨铭顿时愣住:“你是认定我会收留他?”
“不是我,是我阿爷,”裴淑英笑道:“阿爷说,眼下也就殿下敢用他了,而且殿下一定会用,不是冲着谁的面子,而是此人值得一用。”
裴矩你要这么算计我,咱们以后可要好好比划比划了。
就这么被人看穿,杨铭多少有点挫败感,好在对方是裴矩,心里稍稍安慰一些。
邪王嘛
裴熙载的简历还是不错的,敢于和地方豪族斗争,不惜得罪人也要用重典,杨铭眼下需要的就是这类人。
掌管司法,必须刚正不阿,当机立断,左右逢源瞻前顾后那类人,坚决不能用。
就像大理寺的两位少卿,赵绰够刚,杨约够阴,再加上现任大理寺卿裴矩,够狠,简直就是绝配。
虽然现在大哥杨昭成为新任内史令,但因其业务不熟练,能力也有限,所以内史省的事务,其实还是裴矩兼着。
也就是说,裴矩现在握着三个实权:内史省、大理寺、左武卫军府。
杨素、苏威之下,就是他了。
杨铭道:“既然人都来了,那就把他带来吧。”
做事的第一要务,就是用人,用人的关键所在,是用对人。
什么是对的人,忠心的人。
用人首重其忠,忠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要培养,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华夏所有皇帝的必备技能。
杨铭选择用裴熙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方现在想重返仕途,非常困难,而杨铭无疑给了他一次机会,这就是恩。
裴矩已经把他算死了。
后堂,现今不过才三十岁的裴熙载朝杨铭行礼之后,规规矩矩的站着,等着杨铭问话。
在大隋朝,下臣面见上官,是不用下跪的,除非你自己想跪,这没办法。
皇宫的朝会,也是这样,一般只有在陈情、请罪、受封赏的时候才会下跪,正常议事都是站着即可。
“现无官身?”杨铭澹澹问道。
裴熙载揖手道:“回殿下,现为朝议大夫,是为候补官员。”
候补,就是哪里有缺补哪里,能不能补,得看上面有没有人帮你说话,没人帮忙,你一辈子都是候补。
就像某足,你一个替补想上场,得铁子提携你,否则就是归化,你也老老实实给我看饮水机。
这个裴熙载才三十岁,正是当打之年,又是关中门阀出身,肯定不愿做候补。
河东氏族,也属于关中集团。
杨铭又问:“闲散多久?”
裴熙载答:“两年八个月二十一天。”
记得倒是挺清楚,还有零有整?不错,掌司法的就是要仔细。
杨铭道:“在此期间,可有谋求新职?”
在大隋,托关系找门路这种事,不是见不得光的,大多都是摆在明面的事情,我走谁的路子上去,谁给我安排的,这些都可以对人说。
不像现在:我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跟我爸爸没有任何关系。
裴熙载答道:“下臣以门荫入仕,曾任大理寺丞,后调任颍州刺史,此期间,未曾求人,后罢官免职赋闲在家,便托付族兄裴矩,若有缺,可为我保举一二。”
颍州刺史,不小的官了,至少证明,对方是杨坚亲点,在皇帝那里起码混了个脸熟。
这么看来,裴熙载曾经应该是五品左右的官身,而总管府的法曹,只是从七品。